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壹個開放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具有真理性和科學性,是我們從事新聞工作的行動指南。在當今網絡輿論監督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背景和環境下,要引導新聞工作者自覺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特別是要強化道德意識,牢固樹立崇高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始終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更加貼近實際、生活和群眾,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堅決杜絕虛假新聞,自覺維護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盤點近期網絡輿論監督事件,如江寧區房管局局長、徐州市泉山區市委書記董峰、溫州市委原常委、鹿城區委書記楊等官員均被網上曝光落馬。網絡輿論監督有其積極的壹面,但網絡監督中使用的“人肉搜索”往往將個人最隱私的信息公之於眾,隨意傳播他人隱私,不僅涉及道德底線,也沖擊了保護公民隱私的法律規定。但在“躲貓貓”事件中,政府邀請網民參與調查,這壹此前被視為國內首創的創新形式,卻遭到法律界人士的質疑,被認為違法。上海中遠藍天律師事務所律師朱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看守所管理條例》,只有公訴人和律師可以進入看守所,其他人是不可能進入的。另壹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法律人士也認為,組織普通公民進入看守所接受調查不符合法律規定。“從形式上看,有以權代法的嫌疑。”行使網絡監督權,要註意強化法律意識。
作為網絡輿論監督的新聞媒體,首先要充分認識到,輿論監督的權力是黨、政府和人民賦予的,不是個人或小團體謀取私利的工具。要講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其次,在網絡輿論監督事件中,記者的采訪要徹底、細致、客觀、全面,評論要公正、準確;編輯要嚴把稿件關,事實不清、評論不當、主觀臆測的稿件不得在報紙上發刊,避免可能出現的法律糾紛。網絡的“泛媒體”特性使得批評性報道和輿論監督勢不可擋。公眾可以通過眾多的網絡“節點”、不同屬性、不同地域、不同擁有者的網站或網頁突破信息壁壘。批評監督的渠道和選擇多了,杜絕批評監督,強行輿論引導和控制,難度很大。如何找到傳統媒體批評監督與網絡輿論監督的結合點,更好地促進網絡輿論監督的規範化,需要壹種平衡感。
2008年2月26日,某報刊登了壹則“討薪方式不當變身被告”的消息,隨即被網站轉載。壹名工頭討薪未果,與討薪工人發生爭執。民警出面調解,仍未能追回工資。工頭讓幾十個民工坐在馬路上,堵塞交通。結果,他因擾亂交通被判處6個月的拘役。然而,報道沒有提到那些被拖欠工資的人最後怎麽樣了。有讀者和網友提出了“欠薪不當罰,欠薪不還”的觀點。顯然,農民工很難接受這種舉報,於是網上各種聲音此起彼伏。
其實,在網絡輿論監督中體現人文意識和尊重新聞規律是壹致的。全面客觀是新聞規律的要求,也是成功的人性化報道的基礎,兩者並不矛盾。在網絡輿論監督中,要切實提高媒體的均衡引導能力。比如,在突出輿論監督的壹個主要因素時,也要兼顧次要因素,尤其是反面因素。只有這樣,網絡輿論監督的報道才會更加客觀,更加接近真相,也會為後續報道和可能發生的意外留下更多的空間和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