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biā o di m 4 n 1標點符號。(2)在沒有標點符號的原著(如古籍)上加標點符號:~二十四史。標點符號是輔助書寫語言的壹組符號。它的作用:A代表停頓,B代表語氣,C代表詞的性質和作用。有兩類:點和標簽。點分句末的點(停頓、逗號、分號、冒號)和點(句號、問號、感嘆號)。點號的作用是斷,表示說話的語氣和停頓;標簽的作用是表明書面語中某些詞或句子的性質和功能。近年來,高考對標點符號的考查側重於應用而非名稱術語,側重於考生掌握各種標點符號的知識和技能。歷史:編輯這壹段的舊標點符號(1)——讀中國的古籍,沒有類似今天使用的標點符號。在古代,有些文字(如甲骨文)有時會用線條或隔離來表示停頓,這並不常見。所以壹直認為學會給句子加標點是閱讀的基本要求。漢代斷句的符號有“、”和“,“用來表示小停頓,“”表示大停頓。20世紀初發現的漢簡《流沙落簡》中有壹些簡單的片段使用了這壹符號。漢人稱之為句讀。這兩個符號在宋代逐漸推廣使用,只是形式有所變化。壹是用”。“,用“,”讀號;另壹種是用同壹個點讀句號,句號的點用在單詞旁邊,數字的點用在兩個單詞之間。宋元時期出版的書籍,尤其是儒家經典,壹般都是不帶句子讀的。讀句符號多用於教學或校勘。宋刻本也有仿校書印點的,但少見。元明刻本的小說,句末大多圈起來,有的都用“,”或“。“是的。壹些戲曲和啟蒙讀物也采用這種方法。此外,明朝還增加了人名和地名。前者是在名稱右邊加壹條直線,後者是在地名右邊加兩條直線。標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宋代。”《宋史·何其傳》:“所讀皆有標點,意明,有不必說之人也。“這裏的標點是指讀古籍時加的句讀符號,也就是所謂的老式標點。(2)新標點新標點是從西方書寫習慣中借鑒過來的,清末開始使用。譯者嚴復的《英語註釋》(1904)是中國最早使用外國標點符號的著作。五四運動前幾年,許多作家開始使用新的標點符號。新青年雜誌第4卷(1918)也已經部分使用。因為當時的出版物大多是豎排的,所以用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動。這樣就出現了標準不壹的現象。1919年,馬毓藻、、錢、、周作人、胡適等人聯名提出《關於頒布新標點符號的建議》,經普通話統壹籌備委員會第壹次會議決議,由當時的教育部於1920年正式頒布。本議案首先說明了使用標點符號的必要性,然後列舉了各種符號,包括句號、句號、分號、冒號、問號、感嘆號、引號、破折號、省略號、括號、私名、書名***12。五四運動後,出版的標點符號逐漸推廣應用。與西方使用的標點符號相比,有幾個明顯的區別:①用“”作句號。,不要用”。②用" "和" "代替引號中的" "。就是適應直文的特點。(3)西文專有名詞的名稱和地名用大寫字母表示,而漢字沒有這種標記,所以應該有私名和書名。1951年9月,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10年6月,原國務院作出批示,要求全國遵照執行。40年來,書刊的書寫和排版由直書變為橫書,標點符號的用法也發生了壹些發展和變化。因此,3月1990,國家語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重新發布了修訂後的標點符號用法。本標準是在新頒布的標點符號用法的基礎上制定的。用法:引語末尾標點符號的位置如果說話人把引語作為完整獨立的引語使用,那麽為了保持引語的完整獨立,就要把末尾的標點符號放在引號裏。比如,總之,在任何工作中,我們都要記住:“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吳晗《言謙》)如果說者只是把引語作為自己話的組成部分,那麽結尾就不應該有標點,標點應該放在引號之外。例如,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從火車上遠遠地看泰山已經有很多次了。每每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登泰山而小於天下”這句話,就覺得自己沒爬就過去了,好像欠了壹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的債。(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如果引文末尾的標點符號是問號或感嘆號,即使是作者的部分文字,壹般也要保留。省略號前後標點的使用如果省略號前面是壹個完整的句子,應該在句尾加壹個點。比如夜長路長。我還是算了不說了。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總會有想起他們,談起他們的時候。.....(魯迅《念念不忘》)如果省略號前的句子不是完整的句子,原則上不加標點。省略號後面壹般沒有標點符號,因為連單詞都省略了,再加標點符號也沒有意義。如果省略號後有詞,為了表示這些詞離省略號和省略號前的詞較遠,可以在省略號後的句末加壹個點。比如創作上有長文化的趨勢:短篇接近中篇,中篇接近長篇。長的呢?壹,二,三...當然也有長的優秀的,但大部分都不用那麽長,確實有“水”可以擠。(《中國建築》1991,第7期,第32頁)破折號前後使用標點符號,表示話題或談話對象的突然變化,或意義的跳躍。破折號通常在句末以句點開頭,以表示破折號前面的單詞和含義的完整性和獨立性。比如:(1)過了壹會兒,又聽到壹個說:“怎麽,妳們都走了?難得來壹次,自由洗澡,暫時不玩了。哦!我的衣服在哪裏?誰見過我的衣服?”(牛郎與織女)(2)林先生忽然擡起頭來,正對著老婆婆。他避不開,只好走到她跟前說:“朱太太,妳出來買年貨嗎?”請去裏面坐。-阿秀,過來幫幫朱三泰。”(茅盾《林家堡》)(3)哎,幾十層的高樓,兩層的汽車,各種漂亮有用的洋東西……老鄉們!妳要看壹輩子!——三年後,以後賺的錢就是妳的了!我們是老鄉,有交情。-給我,有什麽區別,我還能回家嗎?(夏衍《合同工》)表達說明性話語時,破折號前壹般不用標點符號,因為它把說明性語言和被說明性語言分為兩部分。人讀破折號時會自然停頓,前面沒有標點符號也不會妨礙閱讀理解。破折號後不使用標點符號。“某某”後面點號的用法如果“某某”在引號之前,壹般後面是冒號,也有人用逗號。比如,(1)我同伴讓我去看看,我心情陰郁的說:“算了,別看了,妳去吧。”(《中國散文》第2期,1999) (2)我說:“爸爸,妳去吧。”(朱自清的背影)如果“某某”在引號後,後面要加壹個句號。比如“逗大家笑有什麽不好?我丟了壹些東西。”他說。(《中國散文》1999第2期,第28頁)如果“某某”在引號中間,如果前後的引號都是人,則後面要加逗號。比如“他不信”,所有搭建平臺的石頭壹起說。”立刻給他看,把他扔下去!”(葉聖陶《古代英雄石像》)如果“某某”不是直接引用,而是轉述“某某”的大意,“某某”後面壹般用逗號。比如我女朋友壹次出訪回來,匯報說最喜歡短袖緊身吊短款色皮衣的套裝,很幼稚。在古代,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閱讀起來很困難,甚至導致誤解。直到漢代才發明了“句讀”符號。意義完整的壹小段就是“句”;句中意思未完,語氣可以停頓的段落是“讀”(read,相當於現在的逗號)。宋代所用”。“,”,,表示句讀。人名地名只出現在明朝。這些是中國最早的標點符號。1919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並參考其他國家常用的標點符號,普通話統壹規劃籌備委員會規定了12符號,由當時的教育部頒布。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總署進壹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使用規則,在1951中公布了標點符號的用法。同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學習1中標點符號用法的指導意見》。從此,標點符號趨於完善,有了統壹的用法。1990年4月,國家語委、新聞出版署修訂頒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對標點符號及其用法做了新的規定和解釋。標點新解標點=4點在中國口語中,4是“死”的諧音,所以人們壹般不願意選擇帶4的數字,也不願意說帶4的數字。時鐘上不可避免地有四個點。現在,已經有了壹個買賣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很多手表廠商都把商標貼在4點鐘的位置,隱藏了4這個不吉利的數字。消費者買了手表後,不撕掉商標。就這樣,當指針指向4點的時候,就指向了這塊手表的商標。4點,有人問:“幾點了?答案是“商標的意義”。”因此,4點鐘是壹個“標點符號”,而且很受歡迎。
上一篇:如何選擇四件套的床?下一篇:開車的操作流程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