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商標註冊 - 動漫的起源

動漫的起源

中國動畫的起源可說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1920年冬,美國動畫片《大力水手》在上海上映。在商務印書館工作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四兄弟壹起去電影院看不用人拉、自己就會活動的“洋畫片”。

這壹看,觸動了他們要拍國產動畫片的念頭。但外國人又怎麽會把動畫片的秘密告訴妳?

接下來的幾年,在上海閘北天通庵路的壹條弄堂裏,鄰居們經常可以看到,萬氏四兄弟居住的7平方米亭子間裏總是徹夜燈火。他們就在這個特殊的動畫片實驗室裏日夜鉆研。

就在這間狹小的亭子間裏,萬氏兄弟在壹本厚簿子的每壹頁頁角上,壹氣畫了幾十頁貓捉老鼠的圖畫,把貓和老鼠的距離越畫越近,然後急速翻動簿子的頁角。

活了!就在這急速的翻動中,只見貓兒飛跑著捉老鼠,老鼠則拼命奔逃。萬氏兄弟憑著自己的智慧和鉆研,終於找到了動畫“動”起來的鑰匙。

沒有設備,他們用省下來的錢,去舊貨攤買來壹臺破舊照相機,改成土制的逐格攝影機;沒有經驗,他們通過拍攝動畫廣告壹步步摸索。

1926年,這間小小的亭子間裏終於誕生了中國第壹部動畫片《大鬧畫室》:萬籟鳴扮演的畫家在畫室作畫,墨水瓶裏跳出壹個紙人來跟他搗亂,在畫室裏大鬧壹通。

從源頭起,中國動畫片就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萬籟鳴曾說:“世界上第壹個上天的中國人是誰呢?孫悟空。”於是,萬氏兄弟編導的《鐵扇公主》———中國第壹部動畫長片———就以石頭裏蹦出來的孫猴子為主角。

壹年半的苦戰、100多人參加繪制、近2萬張畫稿、6000余米毛片、成片後長達2500余米。最後這部80分鐘的動畫片於1941年9月完成。影片在大上海、新光、滬光三家影院同時上映壹個多月,盛況空前。

“日本的《鐵臂阿童木》導演手冢治蟲說,就是因為看了《鐵扇公主》這部影片,才啟發他投身動畫創作,所以他認為萬簌鳴是自己的啟蒙老師。”《沒頭腦和不高興》的導演、中國動畫學會秘書長張松林說。

黃金時代:悟空沖出國門

看過《豬八戒吃西瓜》嗎?那是中國第壹部剪紙片。

看過《小蝌蚪找媽媽》嗎?那是中國第壹部水墨動畫片。

看過《聰明的鴨子》嗎?那是中國第壹部折紙片。

張松林說,那真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中國動畫也迎來了它的春天。 1950年2月,上影有了‘美術片組’,悄悄奏響了中國動畫電影黃金時代的前奏。”

1955年,上影美術組制作的《烏鴉為什麽是黑的》在國際上得獎,組長特偉卻聽說自己的片子被誤認為是東歐的動畫作品。高興不起來的特偉開始深思: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內涵,國產動畫片要走出去,關鍵是要尋找屬於自己的民族風格。

隨著1957年4月1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成立,中國動畫片開始向著民族化、專業化的方向飛速發展。自“美影”成立後至1965年這8年間,我國動畫電影出現了第壹次創作高潮,人稱動畫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攝制了105部影片,其中動畫片40部、木偶片37部、剪紙片16部、折紙片3部、木偶紀錄片等9部。

有民族的才有生命。猶如壹幅淡雅的畫冊,幽然的荷塘景色,畫家齊白石筆下的魚、蝦、青蛙在銀幕上鮮活起來,《小蝌蚪找媽媽》引入了水墨這壹中國獨創的動畫新品種,以其獨到的空間虛實感和造型表現手段,成為世界動畫藝術之林的壹朵迷人奇葩。茅盾先生這麽評價道:“莫笑故事誕,此中有哲理,畫意和詩情,三美此全具。”

這是中國動畫史上壹段不能不提的神話:《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至今仍是孩子們津津樂道的動畫形象。

“當年的孫悟空,並沒有什麽形象可以模仿,唯壹可借鑒的就是京劇臉譜和畫家張光宇《西遊漫記》中的孫悟空形象。臉譜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既具有誇張美又富於民族底蘊,大家都熟悉,這才定下了孫悟空的臉型。”《大鬧天宮》的創作者之壹嚴定憲回憶。

嚴定憲和他的夫人林文肖當時新婚,是《大鬧天宮》七人原畫組中最年輕的兩名原畫。對比壹般美國卡通片有30名主要原畫、日本主要原畫更達好幾十名的情形,《大鬧天宮》靠七名原畫全手工繪制。“孫悟空的動作也不能單純靠想象,而是原畫師們在觀察自己和身邊人們表情動作的基礎上,結合猴子聳肩縮身的特點誕生的。我們曾經去京劇院的學館,和那裏的學生壹起學習雲手、亮相等動作,就為了更好地畫出猴王的身手。”

總長1.1萬英尺,從1960年起,包括導演、配音、音響制作等上百名工作人員用了將近四年時間,《大鬧天宮》始成。分為上下兩集的《大鬧天宮》問世後獲得了國際性的承認。美中進出口公司代表沃爾特·杜雷爾說:“這種動畫片惟妙惟肖,美國絕不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

《大鬧天宮》創造了中國美術片輸出的最高紀錄,到1984年為止,已在44個國家和地區發行,而且盛況不衰。

中國動畫,雄起之路在哪裏

曲建方至今清晰地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米老鼠和唐老鴨》、《貓和老鼠》、《機器貓》、《灌籃高手》、《聖鬥士星矢》……壹部接壹部的外國動畫進入中國,並快速找到了其擁躉者。

而我們呢?除了“孫悟空”,就是“葫蘆娃”。仿佛遭遇“滑鐵盧”,中國原創動畫的當日旖旎,今日風光不再。尷尬,彌漫在中國動畫業界的空氣中。

壹方面,是中國動畫熱的持續升溫———

作為世界上動畫產業的大消費國之壹,光是史努比、米老鼠、KITTY貓、皮卡丘和小丁當5個卡通人物,每年就可在中國凈賺6億元人民幣。而今天,跨越年齡的動畫迷陣營也愈加龐大:僅今年6月在上海舉辦的兩個動漫展,短短6天就吸引了十多萬人前來。在“卡通總動員”現場,甚至出現了天天排長隊購門票的“壹票難求”景象。

國家的政策扶持也在不斷推出:單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廣電總局就批復了全國電視動畫片題材劇目323部,36038集、近40萬分鐘;此外,除去少兒頻道播出的動畫片,廣電總局也支持北京、上海、湖南三家電視臺開設動畫衛星頻道。

但另壹方面,中國動畫產業卻不斷被澆冷水———

首當其沖的是“為他人做嫁衣”。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國家社科動畫課題組負責人郭虹指出:“由於缺乏成功的創意和商業操作,中國動畫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動畫打工仔’。”

動畫片《魔比斯環》的藝術導演和制作總監陳明說:“很多中國企業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做動畫的‘來料加工’,即使是出自中國動畫創作高手的作品,送到國外還是貼上了迪斯尼或外國品牌的標簽,比如《獅子王》、《綠野仙蹤》、《蝙蝠俠》的片段都是在中國加工制作的。令人無奈的是,這些作品又大量回到‘故土’被無數人消費。”

其次,是傳統題材遭到掠奪。如《花木蘭》,早被迪斯尼捷足先登拍成電影;同樣是中國傳統題材的《三國誌》,成為日本的麻將遊戲,而《水滸傳》、《西遊記》等中國古典名著均已被日本企業在中國搶註成遊戲商標。

中國動畫,雄起之路在哪裏?

明天,僅有“寶蓮燈”是不夠的

知道《寶蓮燈》嗎?它堪稱中國現代動畫的開山之作。但是,其票房遠遠打不過《獅子王》。原因何在?

中國,有過許多成功的動畫片,但卻壹直沒有成功的動畫產業。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郭虹認為:“動畫應該是壹個產業。我們與目前動畫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正是雙方對動畫不同的理解和定位造成的。”

事實是最好的註腳。今天,日本的動畫產業已是其國民經濟的第二支柱產業,美國的動畫產業出口額更是超越其汽車和航空產品,而作為後起之秀的韓國,其動畫產業的經濟地位也已位居第四。

再不能沈浸在舊日的輝煌裏,壹場由內到外的改變,對於中國動畫而言,決不可少。

首先是觀念的改變。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卡通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傅鐵錚認為:“中國動畫創作不宜過多強調寓教於樂,實踐證明,強調前者的後果,就是有教無樂。所以造成了中國孩子不喜歡看,外國孩子看不懂的怪相。其次,動畫並非屬於低幼的,它應該是全齡的。”

浙江大學法學院教授李永明認為:“國內動畫企業缺乏危機意識,以商標搶註為例,他們還沒意識到,如果傳統名著成為外國企業的商標,那麽國內的軟件、動畫企業就都將無法開發和利用這些作品。”

浙江大學動漫產業研究所副所長夏瑛認為:“人們已經將動畫視為壹種可以帶來巨大商業價值的資源。也因其性質,業界更需適時提出商品化權利立法,加強對動畫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

而上述所有觀念的改變,最終指向的都是壹條動畫“產業鏈”的建立。

中國動畫要奮起直追,除了發展原創動畫外,必須建立從原創到衍生品授權開發的完整產業鏈。相比美日韓等國家,中國動漫產業還沒有形成壹套完善的制作、經營、發行體系,在動漫衍生產品的市場開發方面更顯得滯後。

以動畫片《三毛流浪記》為例,其成功的壹大原因是制作鏈和產業鏈的緊密結合。承擔三毛衍生品“開發”的澳洲著名玩具開發商饋利集團首席創意總監賈頌寧說:“公司已為三毛構想和設計了諸多衍生產品,包括網絡遊戲、泡泡面、T恤及三毛和他的好朋友的漫畫人物玩具等。”

中國動畫的明天,僅有壹盞“寶蓮燈”是不夠的;

中國動畫走過了80年,而今邁步從頭越,任重道遠! (見習記者 韓璟 李君娜/實習生 謝晶晶)

  • 上一篇:1983.1.8出生的塔羅牌是什麽?
  • 下一篇:期房買賣需要註意什麽?怎樣才能安全的拍攝到無風險的工作室?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