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兒子
我的護理假快結束了,需要找人照顧老婆和剛出生的寶寶。媽媽壹定要來,所以我得開車去接她,因為坐月子的地方和老家還有壹段距離。媽媽的行李還沒收拾好,看到我回來很開心。我先給我沏茶煮雞蛋。捧著壹碗熟悉的糖煮雞蛋,我吃了壹口,發現味道不對:“媽,這好像不是雞蛋!”爸爸接過來說:“呵呵,我上次給妳帶了些雞蛋,剩下的都給君君(我侄子)了。”這是我前幾天買的鴨蛋。”“為什麽不給自己留點?年紀大了,也要加強營養。“我壹說這句話,發現眼淚都快出來了,趕緊忍住。壹碗糖煮雞蛋把我的記憶帶回了以前媽媽送雞蛋的時候。
第壹次是今年7月。母親帶著懷孕的妻子來部隊探親,提著壹大桶雞蛋。我數了壹下100多,應該是我媽半年的“積蓄”了!我在和我妻子開玩笑。解放戰爭時期,紅軍傷病員就是這樣對待的。只需要吃雞蛋,不需要吃其他營養素。在食品安全問題橫行的今天,土雞蛋是最誠實最全面的營養。《本草綱目》是這樣記載土雞蛋的功效的:“精虧者補氣,故蛋清(蛋白)能清氣;形不足則加味,故蛋黃(蛋黃)可補血。”此外,它還能“寧心、固五臟、止休克、安胎。”孕婦吃雞蛋再合適不過了。本月14日(10 10月14日),我們健康漂亮的兒子降生到這個世界上。我壹直以為我媽的蛋貢獻很大。
第二次是在妻子坐月子的時候。生完孩子,老婆在醫院住了三天,然後回家坐月子。從老家到這個地方,父母要坐兩趟長途車,卻帶了壹大桶雞蛋。為了防止雞蛋在運輸過程中受損,他們把雞蛋壹層壹層地放在桶裏,周圍撒上厚厚的大米,真是煞費苦心。這個套餐還有壹個好處:不僅可以吃雞蛋,而且米飯比市面上的更衛生,更有營養,壹舉兩得。不僅如此,這些雞蛋都是黑母雞下的,可以說是早有考慮,精心挑選的。印象中,我媽壹直養著四只黑母雞。按照平均雞兩天下壹個蛋來算,這樣的蛋積100多個需要多少天?這麽長時間,防止雞蛋變質就更難了。他們不惜壹切代價這樣做,因為他們認為黑母雞下的蛋有營養。
母親養雞養鴨的歷史
小時候我壹直覺得養雞鴨就像餵貓狗壹樣。我每天給他們食物,然後我就可以拿起雞蛋吃了。吃雞蛋是很平常的事。現在想想,也沒那麽容易。可惜我不記得我媽什麽時候開始養雞鴨了。還是留待以後檢驗吧!
我的家鄉在農村。我家房前屋後都是郁郁蔥蔥的樹林,房前屋後還有壹個大池塘。另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適合養雞鴨。在我母親的時代,農村的大多數婦女都是家庭主婦。再加上我媽又瘦又溫柔,不適合出去打工,就留在老家,從來不去外地打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這個家裏。每年春天,父親播下稻種,母親就開始養第壹批雞鴨。前幾年老母雞孵出來,小雞陸續孵出來,家裏有壹群毛茸茸的,黃燦燦的小雞。因為小雞容易死,母雞孵化後很難繼續下蛋。後來媽媽們開始買雞鴨。路人商戶用竹籃把幾百只雞鴨扛到門口。母親挑出強壯的買了下來。過了三四個月,就成了大雞,可以宰了。這期間我媽特別小心,怕雞生病,怕黃鼠狼偷吃。她每天晚上都數它們,以免丟失壹個。當第壹批雞鴨長成大雞後,她開始養第二批、第三批。雞壹般在有草墊的籃子裏過夜,既安全又暖和。而每天晚上它們聚在壹起發出“唧唧”叫聲的時候,媽媽都睜大眼睛仔細數著。現在想來,我媽還真有壹技之長:近20只長得壹模壹樣的雞,怎麽可能不看花眼?記憶中好像很懷念數數,因為有時候她要數很久。
要說誰比我媽更關心養雞養鴨,我可以說這世上沒見過。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我媽都會先起床,打開雞鴨圈的門,放出壹群神氣活現的家夥。這時,媽媽已經把準備好的食物放在他們面前,不顧手上的食物殘渣,看著雞鴨啄了半天。她會關註哪個吃的多,哪個吃的少,有沒有大惡霸,有沒有男惡霸。還好我媽出來維持秩序。只有這群老幼強弱,雞鴨才能和平相處,健康成長,才不會有強者養弱者餓死的事情。
因為媽媽養雞鴨,所以家給我最親密的感覺就是,每次走到家附近,聽到媽媽的“招雞聲”,我就知道我在家,媽媽也在家。我很高興地發現,此時的媽媽就像壹個將軍,手裏拿著壹個菜盆,東張西望,看著雞鴨從樹叢和草叢裏沖出來,群集在她的腳邊,有的鴨子還在擡頭看著手裏的盆。如果再早壹點,妳就能看到番鴨壹搖壹擺地走過來,小雞張開翅膀往前沖,大雞飛快地往前沖,媽媽默默地壹只壹只地數著,跟蹤檢查它們的生長發育情況。媽媽很了解雞鴨的性情,每次餵的時候都很照顧它們的口味。她有時餵五谷雜糧,有時餵大米,有時餵麩皮拌飯,有時餵青菜,所以大小不壹的雞鴨不僅吃得飽,而且吃得好。
有時候媽媽做飯忙不過來,就會叫我們兄弟去餵雞鴨。這個時候,我們會學她,大聲叫它們,然後欣賞它們的吃相:小雞總是低頭,脖子上的毛聳聳肩,壹根壹根地啄;鴨子伸長脖子,叉著扁嘴趴在地上狼吞虎咽地吃著。看了我媽養的雞鴨,我們就再也不喜歡別人的了。因為媽媽的細心呵護,看起來我們家的雞鴨不僅肥嘟嘟的,還很溫馴。而那些養的不好的雞鴨,不僅顏色難看,脾氣也很暴躁,不可愛。但是,我們餵雞鴨遠不如我們的母親用心。我們總是她叫我們餵什麽我們就餵什麽,媽媽似乎知道任何生命都需要呵護。我見過她小心翼翼地餵雞鴨,幫它們吐出食物袋裏的毒素。據我小姑說,她見過她媽冬天給雞鴨用溫水泡米。雞鴨是有情的,媽媽對它們好,知道怎麽報答媽媽!
因為養雞鴨,媽媽每次都不出門很久,怕爸爸在家餵不好,怕它們生病。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她當奶奶的時候。
我的生活和雞鴨
媽媽是真的喜歡養雞養鴨,還是為了改善生活?我不知道。只知道養雞鴨占了我媽大半輩子。有時候在外面逛,媽媽會突然想起:該餵雞鴨了,好像雞鴨從來沒有離開過她的心。我看過王的《灰骨頭》和梅蘭芳的自傳,我以為養雞鴨可能會讓我媽有生活樂趣,但事實並非如此。別人養鴿子是為了好玩,媽媽養雞鴨是給孩子吃的。也許很殘酷,但這就是生活。我自己當了爸爸,才真正知道父母養育孩子,給孩子充足的營養有多難。我們壹家四口從弟弟出生後就壹直不富裕。高中畢業前,家裏人把吃豬肉叫牙疼,就是改善夥食,壹般壹個月壹次就好了。豬肉很少,但是雞鴨吃的很多,因為我媽壹年要養很多雞鴨。每到節假日和過年,父母都會殺雞鴨給我們吃。兄弟倆都很壯,妳應該很感激妳媽媽養雞鴨吧!
村裏很多女人去打牌的時候,母親辛辛苦苦養了壹群雞鴨,讓家裏有肉吃,孩子也不缺營養。越來越覺得這不能說是我媽喜歡的,而是生活所迫,母愛使然。小時候父母偶爾會吵架,因為收入總是太少,不能給我們兄弟倆更好的生活,母親自尊心很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穿得好,吃得好,她總想讓我們過得更好,所以吵架在所難免。但是父親的辛苦只能解決溫飽,壹點奢侈都做不到,這讓母親很苦惱。養雞鴨讓媽媽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愛孩子的方式。兩兄弟長大後,始終沒有忘記當年生活的艱辛,相繼走出了小山村。最大的誘因是他們的母親。
每次吃雞鴨,都是兄弟們最開心的日子,也是家裏最隆重的時候。媽媽會把雞鴨剁成塊,放在大瓦罐裏燉,讓他們遠遠的就能聞到香味。在這頓飯裏,除了雞鴨,我們幾乎不吃任何東西。每當這個時候,壹家人開心地圍坐在壹鍋熱氣騰騰的雞鴨肉旁,仿佛過著貴族般的生活,至少這壹刻是這樣。每次我媽總會給我們兩個哥哥兩個完整的雞腿或者鴨腿,希望我們有個好未來。這個習慣壹直延續到今天,不過雞腿已經轉給了兩個媳婦,以後可能還會轉給兩個孫子。燉出來的雞鴨嫩香甜甜的,雞湯特別好喝。每次吃大鍋飯,我們總是吃得幹幹凈凈。直到這幾年生活有所改善,才逐漸留下壹部分。
這麽多年過去了,媽媽養了多少雞鴨?這是壹個無法計算的數字。奇怪的是,我媽從來不殺雞鴨,或者是因為膽小,或者是因為這份工作需要力氣,又或許是我爸的“專利”,但我媽做的雞鴨是我們家最愛吃的菜之壹。說到這裏,我想起她無意中說的幾句俏皮話,幽默程度不亞於張愛玲的閻小櫻阿姨,就寫在這裏了。她說:“過年了,我們的雞鴨就遭殃了。”“家裏沒有好吃的菜,總要拿幾只雞鴨出氣。”我曾經跟我老婆說過,她笑得停不下來,才知道婆婆有這麽幽默的智慧。但最後壹句話,我覺得反映了我媽對養雞養鴨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無奈。
Chori Chori Chupke Chupke
媽媽的生日快到了。前幾天想起媽媽去駐地旅遊的壹張照片,拍攝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就拿去影樓沖印加框,算是答謝的壹點心意。因為我媽愛美愛時尚,但是家境貧寒壹直讓她對自己很刻薄。洗完照片,我第壹次清晰地看著媽媽,發現她雖然老了,但還是那麽漂亮,笑容是那麽親切,動作還是那麽輕盈。但從那雙關節粗壯的手裏,我仿佛看到了媽媽養的雞鴨和媽媽給我的雞蛋。突然覺得媽媽壹直在餵我們。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用我自己乳房的乳汁。長大後,我只用當地的雞和雞蛋。寫到這裏,我也想真誠地對媽媽說:祝您生日快樂,健康長壽,兒子永遠不會忘記您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