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去擔保”,就是P2P平臺本身不能為投資人提供擔保,只能定位為信息中介,匹配投融資雙方的直接交易。2015隨著網貸行業的進壹步發展,P2P“去擔保化”是必然的。所謂“去擔保”,就是P2P平臺本身不能為投資人提供擔保,只能定位為信息中介,匹配投融資雙方的直接交易。那麽問題來了,P2P為什麽要擔保?監管政策的要求。P2P網貸進入監管層視野以來,雖然正式的政策尚未出臺,但無論是央行、銀監會還是地方政府,都多次表態,重申了相同的、基本的監管原則。其中,P2P平臺的性質,即定位為信息中介,平臺本身不能為交易提供擔保,這也成為各監管部門對地方政府管理的底線,不管最終的具體政策如何,但這個底線是不能松動和改變的。網貸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隨著網貸行業整體的不斷發展和平臺自身的快速成長,點對點借貸中的交易規模勢必會成倍增長。如果所有的交易都由平臺自己擔保,顯然沒有壹個平臺,無論多大,能夠承擔得起。比如壹開始某平臺壞賬1億,最後自己蓋了。如果交易規模更大,1億和50億的風險怎麽辦?平臺本身能承受嗎?如果整個風險都由平臺自己承擔,顯然沒有壹個平臺能夠承擔,那麽大家只能破產。這樣網貸行業就無法真正發展壯大,也就失去了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價值。所以,去擔保化是行業發展壯大的前提。維護投資者利益的要求。很多投資人特別羞於“聲稱提供壹個有底的平臺”。誠然,風險產生後,平臺能以負責任的態度去面對和承擔,是難能可貴的。但問題是,平臺真的有承擔能力嗎?而且,從另壹個角度來看,如果平臺問題頻發,不也恰恰說明平臺自身的風控能力需要反思嗎?真正有效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是“卓越的風險控制,能夠最大程度規避風險,即使出現風險,也有相應可靠的保護機制”,而絕對不是“風險控制薄弱、運營管理松懈,僅靠壹句空頭承諾提供兜底就能解決”!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去擔保化”既是必然的,也是平衡各方利益的相同選擇。
上一篇:《安全生產法》規定員工享有的八項權利和三項義務是什麽?下一篇:劉誌華的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