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公司利潤變動的基本因素有:營業收入、營業成本、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所得稅費用。
其中任何壹個因素的變化都會引起企業利潤的變化,甚至使企業由盈轉虧,也使企業扭虧為盈。
經濟效益是企業生產總值與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用公式表示: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
企業利潤是指GDP與生產成本的差額,用公式表示:利潤= GDP-生產成本。
擴展數據:
企業利潤的增加(或減少)是否意味著企業經濟效益的增加(或減少),必須具體分析:
(1),在生產成本(即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的增加(減少)意味著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兩者的增加(減少)是壹致的。
(2)在利潤總額不變的情況下,生產成本的增加(減少)意味著經濟效益以相同的減少(增加)幅度減少(或增加)。
(3)如果成本和利潤同幅度增加(減少),經濟效益不變。
(4)如果成本的增加(或減少)超過利潤的增加,經濟效益就會減少(增加)。
因此,企業利潤的增加(減少)不能簡單地等同於企業經濟效益的增加(減少)。
剩余價值範疇明顯地反映了資本和勞動的對立,因為它是可變資本的增殖,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利潤這個範疇似乎意味著資本本身可以創造壹種新的價值。這種倒置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
首先,由於資本家生產商品所消耗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c+v)轉化為成本價,不變資本(C)和可變資本(V)的本質區別被掩蓋了;其次,由於勞動力價格轉化為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報酬,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這在本質上與工人的勞動要素無關,只是預付總資本的產物。
最後,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是在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的前提下,即借助利潤率,將已經轉化為成本超額的利潤進壹步轉化為壹定周轉期內預付成本超過自身價格的余額。
在現實生活中,工業廠商通常是從既定的利潤率水平出發,然後將利潤率乘以預付成本,得到預期的利潤額,這不是主觀上的錯覺,而是客觀上完全有可能實現的事情。
科學論證和實踐表明,這種利潤實際上是可變成本帶來的增加。總之,剩余價值是內在的本質或實體,利潤是外在的現象或形式。
利潤結構基本合理,有以下含義。
(1)企業的利潤結構應該與企業的資產結構相匹配。
(2)費用變動合理,不存在年度間費用不合理減少的情況。
(3)利潤總額各部分的構成是否合理。
企業的利潤總額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營業利潤、投資收益和非營業收支。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盈利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企業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