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界永遠都在造新,趨勢的更新總讓人眼花繚亂。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 時尚 行業只有隨波逐流卻毫無沈澱。
有些事物,在經歷了各個時代的潮流洗禮之後,依然存在於許多人的“must buy”名單裏,它們自誕生以來,就不曾褪色過,最終成為了經典。
當然,經典單品的誕生大多不是靠運氣。
它們怎麽成為經典的,妳們都知道了嗎?
舊情復燃與小黑外套
Coco Chanel算得上是時裝設計大師裏最多情的人。
歷史 上多的是詩人作家以文傳情,但Coco Chanel卻是以時裝單品來紀念愛情:著名的2.55手袋的夾層,曾經是她用來藏情書的地方;多層佩戴的人工寶石相戀,設計靈感則是來自早逝的愛人Auther Capel;就連大名鼎鼎的雙色鞋,都源自於她當時情人的雙色男鞋。
所以我才覺得Chanel的粗花呢外套會成為 時尚 界的經典單品,簡直理所當然。
粗花呢外套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與Coco Chanel所有經典單品的誕生故事相同的是,這款外套的來歷,同樣關於愛情。
20年代初,當時的著名導演馬克斯·萊因哈特、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勞斯及作家胡戈·馮·霍夫曼斯塔爾***同創辦了夏季音樂節,Chanel夫人就經常會在夏天的時候到訪奧地利去與許多參加音樂節的藝術家會面。
在這裏,她結識了休伯特·馮·龐茨男爵,兩人在1931年相戀,戀情維持了兩年時間。
在與Chanel夫人分手之後,休伯特·馮·龐茨男爵開始經營酒店生意。他在奧地利開了壹間米特西爾酒店,並在50年代的時候邀請Chanel夫人再次前往奧地利重聚。
兩人的感情在20年後復蘇,而Chanel夫人也正是在酒店電梯裏看到了服務生的制服後獲得了靈感,從而孕育出了這件成為時裝行業經典單品的粗花呢外套。
Karl Lagerfeld在接掌了Chanel的門戶之後,每壹年都會在粗花呢外套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設計改良,真正讓這件同樣傳承著Chanel夫人愛情溫度的外套,成為了 時尚 界的經典單品。
Karl Lagerfeld還以黑色粗花呢外套作為 時尚 靈感,稱之為“小黑外套”,並邀請過全球眾多明星名流壹起穿上小黑外套入鏡,從而誕生了 時尚 史上赫赫有名的“小黑外套攝影展”。
每壹件Chanel的粗花呢外套,都由匠人手工制作,每壹個細節都傾註了人力和心血——我覺得這也正是大多數 時尚 界經典單品所***通的氣質:
它們沒有太多急匆匆的浮躁氣質,而是伴著歷經時光磨礪的手藝,安靜地沈澱著 歷史 裏所孕育過的許多情懷。
而且,它們大多都是男女皆宜的。
被當成信仰的旅行箱
在每個城市的每壹間Louis Vuitton的旗艦店裏,都會在醒目的位置,擺著壹只復古的Monogram旅行箱。箱子有大有小,成色有新有舊,但大多都是差不多的樣式:方方正正的,裝著5-tumbler的鎖,被恭敬地照料著,像是整間店鋪裏的皇帝。
熟悉Louis Vuitton品牌的人都知道,那箱子就是Louis Vuitton品牌的象征,更是所有Louis Vuitton人的信仰。就好比是酒莊供巴克斯,餐廳供關二哥,商店供惠比壽壹樣,Louis Vuitton人的虔誠,僅從對Monogram旅行箱的那壹分尊敬裏,就能體味出壹個多世紀的人文情調來。
如果Louis Vuitton的三代品牌管理人,都繼承了法國人典型的散漫個性的話,那麽Louis Vuitton這個品牌也許就只會停留在旅行箱的制造領域裏,安靜地跟RIMOWA和新秀麗爭壹爭市場。
然而自從Louis Vuitton先生為烏婕妮皇後訂制了旅行箱,就成為了這個日後獨霸天下的奢侈品帝國的崛起開端,他的兒子Georges L. Vuitton索性就將“LV”的標誌張揚得歐洲無人不知——輪到Gaston L. Vuitton掌管家族事業時,“LV”已經徹底從旅行箱的狹小空間裏走了出來,把充滿懷舊情緒的復古經典,搖身變成了宣揚藝術情調的高檔奢華。
如今的Louis Vuitton,已經不再是壹個品牌的象征:它是龍頭,麾下籠絡著無數讓全世界的女人失聲驚叫的品牌;
Marc Jacobs曾經坐攬著女裝設計大權,有人罵他有人愛他;
從三十塊錢壹個包的假貨到兩千塊錢照著原版仿的A貨, 時尚 界沒人可以忽視那些LOGO與花色的地位——
然而壹代又壹代在Louis Vuitton集團裏呆過的人,都始終不會放棄他們心中的信仰,看似沈穩平凡的旅行箱,承載著的卻是連泰坦尼克號沈船的海水都無法滲透的,堅毅的希望。
“壹直往前走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忘了常常回頭看看。”Georges L. Vuitton先生,摸著爺爺親手打造的旅行箱,曾在某個已經過去的日子裏,這麽詮釋著這個品牌的希望。
如今是Nicolas掌管天下的時代了。
那些傳奇的旅行箱,如今正在女人們的手上時髦著。
被納粹逼迫定制軍裝
原本的Hugo Boss,與女人幾乎全無關系,獨自呆在斯圖加特南面的麥琴根鎮上,守著寥寥的兩萬人,有壹搭沒壹搭地賣著工作服與雨衣。
那是壹個不管幹什麽事情都讓人提不起精神的年代,1923年,Hugo Boss用自己的名字註冊了這個品牌,店裏來光顧生意的客人大多是些在礦上賣苦力,或者需要在潮濕的車間裏照看機器的工人階層。Hugo Boss心平氣和地賣著工作服與雨衣,壹賣就賣了二十幾年,甚至於當整個德國都開始因為法國與意大利的時裝入侵而開始躁動的時候,Hugo Boss也還是堅持在賣他的工作服與雨衣。
他總說,有人穿我的制服穿慣了,要是我突然不賣了,他們壹定會覺得心裏不踏實。
二戰時期法西斯只手遮天,逼迫當時最擅長制作制服的Hugo Boss給德國軍隊生產軍裝。
所以當時盡管德國軍隊最冷血,可是軍裝卻是最有型的。
Hugo Boss正式進入時裝界已經是1972年的事了,半個世紀後的品牌決策人,終於下定決心要徹底改變Hugo Boss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高端成衣陸續推出,時髦與年輕的設計讓原本對Hugo Boss抱有陳見的人大跌眼鏡。
不過作為整個品牌核心的成衣線BOSS Hugo Boss,卻依然保留了生產高檔工作套裝的設計風格,有人說這是對Hugo Boss傳統的致敬,但也有人說只有穿Hugo Boss的overcoat才最舒坦。
畢竟那是源自Hugo Boss起家之初的工藝和設計,在引入了軍裝式的剪裁之後,上身更加有型。
如今在Hugo Boss的店面裏,依然掛著那種防風又挺括的overcoat外套,男款女款都有,設計得不復雜,很簡約,與Burberry推崇的英國式風衣在廓型上就很不同。
可是每個細細打量過它的人都會默默稱贊:德國人的時裝,總是做得讓人對曾經的歲月充滿懷念。
時髦了四十多年的大黃靴
現在很多人覺得Rihanna腳上總愛踩著的那雙大黃靴很時髦啊。
她不僅穿著牛仔裝的時候會搭配這雙大黃靴,在嘻哈風的裝扮裏也會搭配它:
除了夏天穿,冬天也會穿著它出門:
從美國到韓國,權誌龍也同樣愛這雙靴子,同樣會用它配各種風格的打扮,同樣壹年四季都蹬著它外出:
在 時尚 活動裏也會把大黃靴當成是重要的單品穿著亮相:
因此會有人覺得大黃靴應該是新近流行的熱爆單品。
但是這雙靴子,的的確確是誕生於1973年。Sidney Swartz和Herman Swartz設計並創造了它,最初只是想打造壹雙可以任何季節都能全天候穿著的防水靴,結果卻締造了壹款在 時尚 界被追捧了四十幾年的經典單品。
與 時尚 界所有堪稱經典的單品壹樣,Timberland四十幾年來都承載著匠人們的手工精神,每個細節都苛求完美。
大黃靴的皮革由LWG銀級皮革廠生產——LWG的全稱是Leather Working Group,是壹個在全球範圍內制定皮革標準的組織,相當於 美食 行業裏的米其林。能達到LWG銀級標準的皮革廠,就像是獲得了至少兩星以上米其林認證的餐廳壹樣,是皮革廠裏有著最極致工藝和最高質量體系的典範。
每壹雙大黃靴都需要長時間浸泡特殊防水蠟,使其吸收達到百分之七十後,對外層牛皮進行矽化處理。
靴子的內層使用小牛皮,而鞋身鞋底壹體成型,讓整雙靴子滴水不漏,確保足部在任何天氣條件下都保持幹爽透氣。
所以它是壹雙壹年四季全天候都可以穿的靴子,因為它誕生之初的目的就在於要讓雙腳始終舒適。
大黃靴還采用了獨家抗疲勞舒適 科技 ,為全天穿著提供舒適感和支撐,讓那些長時間行走的人們也不會覺得勞累。
不過Sidney Swartz和Herman Swartz沒想到的是,這款有著強大功能的工作靴,自問世之後就憑著復古的外形和獨特的配色,被 時尚 界寵愛了壹代又壹代。
如今這款靴子依然受到全球時髦男女的青睞。
Jay-Z和Justin Biber這兩代音樂偶像都愛它:
風格迥異的Amber Rose與Alice Cullen都用它搭出了自己的氣質:
這幾年紅翻天的超模Gigi Hadid同樣不會在這股大黃靴風潮裏缺席:
從文具、雜貨到銀器
提到Tiffany & Co.,妳會首先想到什麽?
我知道有很多人會提到劉雯同款的T形玫瑰金手鐲,或者是稀世奪目的璀璨黃鉆……
——可是在我心中啊,最具有Tiffan & Co.氣質的經典單品,依然是那些美好的銀飾。
自誕生以來的壹百多年裏,Tiffan & Co.就始終被壹代又壹代的掌門人灌輸著創意與激情,以 時尚 界罕見的幽默感在經營著家族生意的同時,不經意地留給了 時尚 史壹份又壹份足以影響後世的饋贈。
縱觀Tiffany的整個發展史,會發現它幾乎與各個領域都打過交道:它賣過文具,辦過展覽,加工過玻璃,生產過水壺,還定做過佩劍。這些看似與如今在珠寶領域光芒璀璨的奢華品牌完全無關的瑣事,卻都凝聚著Tiffany每壹代繼承人的心智和血汗。
最初的Tiffany,不過是壹間平凡無奇的雜貨店,唯壹壹個讓人驚訝的地方在於,這家店裏的所有商品都是用標簽寫好了價格的,拒絕討價還價——這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如今商場定價制度的最初雛形。
店主Charles Lewis Tiffany生性開朗,他將當年美國穿越大西洋的電報電纜中因破損而被更換壹根的買下,以兩英寸為標準截成了許多許多條小電纜,然後當成 歷史 紀念品公然出售,竟然引發了大範圍的搶購熱潮,因此他也就發了壹筆小財。
之後他拿著這筆錢來改裝店面,覺得文具和雜貨生意不太好做,便改行找工匠來做銀器——有趣的是,Tiffany並非是壹開始就制作銀器的,而是因為生意難做才半路出家。
沒想到,銀器生意居然興旺起來,而且Tiffany率先使用925銀來加工出精美的銀器,這無意間又為日後銀制品標準確立了規範。
Tiffany從來就不是壹個會固步自封的品牌。它鼓勵想象和創造,它熱衷創新與奮進。
品牌的第二代繼承人Louis Comfort Tiffany,真正將Tiffany推向了珠寶首飾行業的巔峰,可他並不覺得Tiffany就會壹直這麽光彩奪目下去。當後人壹遍又壹遍地沈浸在奧黛麗赫本於《Tiffany的早餐》裏完美的演出中時,Louis Comfort Tiffany的那句話卻始終未曾寂然:我們靠藝術賺錢,但藝術價值永存。
Tiffany的銀飾,正是那些人文價值的承載。
女王不戴王冠的時候,就戴愛馬仕絲巾
Hermes從來就沒有跟“奢華”二字分離過。
即便它剛起家時賣出的產品,與它現在所賣出的產品,差別大得讓人咋舌,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在第二帝國時期,還是在二十壹世紀,Hermes的店鋪裏所兜售著的,都永遠只有:高貴,以及,比高貴更高貴。
Hermes誕生的時候,馬路上沒有 汽車 ,就真的是只屬於馬車的路。那是壹個歌舞升平、紙醉金迷的時代,當私人裁縫手工縫紉的華麗禮服也不足以彰顯身價的時候,作為唯壹交通工具的馬車,理所當然就成了富有階層相互攀比用的籌碼。
Hermes聞名天下的馬車商標,正是如實地記錄著那個時代的典型風貌——商標上的馬車叫做“Le Duc”,是只有貴族才有權駕馭的最奢華款式。以“Le Duc”做招牌的Hermes,它所生產的馬具,同樣也矜貴得讓巴黎人心生向往。
1937年,愛馬仕在品牌生辰慶典的時候,首次推出了絲巾這壹個單品,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這個當年以制造馬具起家的品牌,竟然在100年後又打造出了 時尚 界的壹類經典單品。
但是愛馬仕的絲巾起源,依然與“馬”有關。史上第壹款愛馬仕絲巾上的圖案,就源自騎士外套背後的圖案。
從那以後,愛馬仕每年都要推出眾多款式的絲巾,其中不乏如今被收藏家視為珍品的限量系列。
而每壹條愛馬仕的絲巾,都需要從古巴進口絲綢,再由Atelier AS工坊經過18個月的漫長時間和無數道嚴苛的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精湛的手工技藝、傳承的人文 歷史 、百搭時髦的設計……再次重復這“經典單品”三要素時,妳會發現愛馬仕的絲巾同樣具備。
所以英國民間流傳著壹句諺語:“當女王不戴皇冠時,她會戴著愛馬仕的絲巾。”
這話其實沒錯,因為這位老太太在平時戴在頭上賣萌的絲巾,確實是愛馬仕的:
而另壹個“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裏的米蘭達,同樣也會系著愛馬仕的絲巾在耀武揚威:
風格雖然不同,氣質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
愛馬仕的絲巾傳遞著的正是愛馬仕對於騎馬文化的熱愛:
奢華,但是自由。
繭型大衣 千嬌百媚
60年代的繭型大衣,猩紅色可謂最經典,廓形往往簡約中見誇張,前襟看起來稍微合身,後背從肩線開始展開、向下延伸,直至衣擺處收攏。包扣紐扣會與大衣色彩形成對比,構成撞色幾何效果。另外,那時候的設計師們會在此廓形上發揮自己的創意,將領口、袖子作為展現褶皺、裁縫技術的窗口。
關於繭型大衣的由來,似乎熱衷於扒新聞的 時尚 媒體從未得出過結論,有人說最初是老佛爺卡爾拉格菲爾德青年時候的作品,也有人說是伊芙聖羅蘭的初創,這個問題或許在 時尚 界無從準確考證,但是毫無疑問繭型大衣的初次大面積流行是在五六十年代,那個全球造星的時代,赫本,夢露,伊麗莎白泰勒,那是屬於這些巨星的時代,更是繭型大衣真正開始風靡世界的年代。
為什麽那時的大衣偏愛用中袖?這樣可以平衡廓形下擺的膨脹感,另外,這樣的袖子,在各種手部動作中都會形成非常自然的褶皺,又不會將整個大衣拉扯得廓形盡失,所以,隨時隨地都能保持優雅姿態。
而對於露出的半截手臂,那時的女子們穿上壹款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繭型大衣時,就會選擇中長款皮手套,來與稍微寬松的中袖設計搭配。
在廓形大方、質地挺括的繭型大衣為基礎上,就不會有太多的層疊搭配,只要以小腿優美線條和中跟鞋,恰到好處地營造出壹種輕盈的身材比例。
有朋友說,那時候的優雅還真學不來。其實,學不來的,是那種自信淡定罷了。以這些舊日名媛們為範本,以最簡單的搭配來穿起來,減少各種累贅將視覺重心放低,加上壹雙名媛必備的皮質中長手套,其實,身材嬌小的女生也能穿著繭型大衣輕盈走起哦。
如果妳幸運地擁有高挑身材,繭型大衣,甚至大廓形鬥篷,配上長手套,搭出來的就是壹種無人能比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