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人生中最後壹次重大創業項目,我願意押上所有戰績和聲譽,為小米 汽車 而戰。”雷軍在新機發布會上發出擲地有聲的誓言,現場掌聲與歡呼雷動。
3月30日,多次“辟謠”的小米終於官宣智能 汽車 業務立項。小米表示,將為此成立壹家全資子公司,雷軍將兼任該業務首席執行官。為此,小米計劃首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未來十年投資100億美元。
“造車是必然的,3月24日在周受資的送別會上,雷總還在說他在學習 汽車 產業的玩法。”壹名小米內部人士告訴搜狐 科技 ,並沒有對小米做出造車的決定感到意外。
小米造車的優勢與劣勢在哪?小米與華為 汽車 業務的差異是?造車能為小米帶來什麽?搜狐 科技 采訪了多位行業人士,聊了聊他們對小米造車的看法。
路探明了才入局
關於造車的具體形式、團隊規模等消息,小米還未正式透露,但業界的相關討論已經非常熱烈。壹位 汽車 行業從業者告訴搜狐 科技 ,小米選擇這個時間點入局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互聯網造車不是新概念了,小米顯然是等有人把路探明了才入局。”
他坦言,剛開始對小米造車有所顧忌,擔心造車會導致分心。“手機這場仗還沒打完,做車會不會分心?”
小米正式調研造車是從1月15日開始的,在過去的75天內, 雷軍稱進行了85場業內拜訪溝通,與200多位 汽車 行業資深人士深度交流,進行了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2次正式董事會。
小米也早已提前進行了專利布局。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小米集團與 汽車 有關的專利已達834件,相關專利的價值超過1億美元。小米 汽車 相關專利中發明專利超過96%,領域集中在無線通信網絡、電數字數據處理、數字信息傳輸、圖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統、距離測量、導航等領域, 汽車 的零配件專利占比較低。
小米“造車”,華為“幫車企造車”
同樣作為手機Top品牌,小米和華為也均選擇發力 汽車 業務,但兩者暫時選擇了不同的業務模式。
小米直接造車,而華為多次強調不造車。華為定位面向智能網聯 汽車 的增量部件供應商,涉及車載系統、 汽車 核心零部件等,目的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壹位華為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BU內部人士告訴搜狐 科技 ,“非常歡迎小米造車,或許我們又多了壹個潛在客戶”。
作為供應商,華為與車廠更多的是合作關系,如果做整車則意味著與行業為敵。有行業人士舉例,華為造手機所以其他廠商不敢用鴻蒙,而如果華為自己造車,估計也沒車企敢用華為的軟件平臺。
對於兩位手機巨頭選擇的兩種模式, 汽車 行業分析師鐘師評價稱,華為著重做 汽車 業的“大腦”和“耳目”,暫不直接做整車制造。小米壹貫是做B2C的終端消費產品,基本不做B2B的中間產品。“他們都選擇對自身合適的業務模式。”
100億美金造車算多嗎?
事實上,對於小米來說,入局的這個陌生領域並不簡單,尤其是投入費用高、周期長的 汽車 行業。
此前賈躍亭和恒大聯合造車,結果賈躍亭半年就耗盡了8億美元投資,並向恒大提出“再提前預支7億美元”的要求。
作為國產造車新勢力中的老大哥,蔚來 汽車 CEO李斌曾直言,“知道造車燒錢,但沒想到這麽燒錢。”虧損是電動 汽車 行業難以回避的困難,三家造車新勢力至今未實現盈利。2020年財報數據顯示,蔚來 汽車 凈虧損53億元,理想 汽車 2020年凈虧損1.52億元,小鵬 汽車 2020年凈虧損為27.32億元。
雷軍也表示,非常清楚 汽車 行業的風險,“造車要動輒上百億的投資,而且至少3-5年才能見效。”但同時,他認為現在的小米已經不是當初的小米,小米有1080億元人民幣的現金儲備“虧得起”,並且目前公司研發團隊人數過萬、手機業務位居全球前三,有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生態。
深度 科技 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搜狐 科技 表示,小米造車的優勢主要是品牌建設推廣和營銷包裝,主要的挑戰是來自於技術積累、團隊建設和業務運營, 如何吸納相關人才、建設 汽車 團隊是壹個很大的看點。
“小米此前對智能 汽車 有投資經驗,但沒有多少實踐經驗。從軟件方面來說,智能 汽車 需要底層操作系統,算法,路測數據等方面技術和經驗;從硬件方面來說,智能 汽車 需要三電系統、智能芯片,以及硬件制造的技術和經驗。“
有小米相關人士告訴搜狐 科技 , 小米可能更傾向於做貼牌。 “如果小米自己生產 汽車 會造成巨大的固定成本壓力,而代工還得看廠家的溝通情況。”
鐘師認為,目前看小米暫缺乏造車的經歷和經驗,但這個可以通過吸納聚集全國的 汽車 人才來解決,只要小米統帥指揮得當。
渠道方面,壹位從業時間超過5年的 汽車 零售人員告訴搜狐 科技 ,現在 造車新勢力和老牌主機廠都瞄上了商圈店,“但是國內核心商圈是有限的,現在入局會是個問題” 。
造車為小米能帶來什麽?
手機行業天花板已現,巨頭們紛紛想尋找新的增長空間,而智能 汽車 業務則是是風口中的風口,不止小米,華為、蘋果等 科技 公司也紛紛跨界涉足 汽車 業務。
張孝容認為, 科技 巨頭布局新能源 汽車 ,主要原因有二:首先這是未來潮流所在,得 汽車 得天下;其次有政策驅動,這個行業投入巨大,但是有優惠政策和政府補貼。“ 況且就算自己做不好,也可以炒炒股價,利多弊少何樂而不為?”
在資本層面,造車消息可能對小米股價形成利好,在業務層面,造車可能為小米帶來新的盈利點。
此前關於小米造車的市場傳言壹波接壹波,小米股價也曾受到明顯的消息面利好。比如,2月19日《晚點 LatePost》報道稱小米已確定造車,小米股價隨之漲幅超10%,3月26日有傳言稱小米和長城 汽車 合作造車,小米股價隨之漲超6%。
“手機產業有了天花板,難以進壹步突破,而且原先產業過於競爭飽和後,勢必盈利率逐年遞減。所以必須要開辟新的產業模式來規避潛在的風險。“鐘師認為,小米旁開造車壹脈可以撬動資本市場,產業結構得以顯著升級。
綜合來看,造車是風險也是挑戰。雷軍也曾反復糾結,但下定決心之後,他表現出了超乎想象的決心,“我做好了再全力沖刺至少5到10年的準備,我們將以巨大的投入、無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來面對這全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