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秒倒計時準備......
伴隨著最後壹個倒數秒聲響過, 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十二運載火箭 從地面橫空直上,劃破天際, 在進入預定軌道後,與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脫離 。
這件事情發生在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 三名精挑細選出來的航天員成功實施了兩次出艙活動,在外太空開展了 具有開創意義的空間科學與技術實驗。
歷時三個月 的太空駐留之後,安全降落地面。
對於中國而言,神舟十二的發射為空間站的建造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三位航天員是可歌可頌的,但值得誇贊的卻並不僅僅只有這三人, 身為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 的 容易 也應是其壹。
“祝賀妳,我的女兒,爸爸為妳感到驕傲,爸爸也為妳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感到由衷的快樂”。
這條微信已經發出去壹段時間了, 可容易的父親卻遲遲沒有收到女兒的答復 。
但容易的父親卻沒有表現出壹絲的焦急,因為他知道 ,在這個喜大普奔的大日子,他的女兒壹定是忙的脫不開身。
因為 他的女兒正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容易 , 並且她還是神舟十二的唯壹壹位女設計師。
各行各業中成為第壹的人都要付出比別人多出數倍的努力,而成為壹眾設計師中唯壹的壹名女性,容易經歷的艱辛顯而易見。
2006 年容易從中國的知名學府 清華大學碩士畢業 , 2008年三月 ,她便以 博士後 的名聲出站,就在她出站的六個月之後,中國發生了壹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供氧、供電、空氣流通、話音支持等壹切預期的功能全部實現。
這是振奮無數中國人民的好消息, 對容易而言,這也是壹次工作上寶貴的正向激勵 。
因為2008年學業完結之後,憑借卓越紮實的理論基礎,容易便 先後參加了長征七號和長征二號F火箭的總體設計工作 ,並且 全程參與了載人航天工程交會對接和空間實驗室的六次任務。
此等殊榮對於有著極大抱負的容易而言 是無尚的榮耀和肯定 ,但同時也是深深壓在肩上的責任重擔。
因為容易主要負責的工作就是 故障檢測以及逃逸總體設計 ,這是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壹環,意外發生的時候,這是保障航天員生命安全最有利的設計,但 容易卻並不希望自己的設計派上用場。
這又是為何呢?
答案其實顯而易見。
無數科研工作者的深耕是為了中國 科技 的不斷進取,航空航天亦是如此。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在外太空有所建樹,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同胞在任務完成之後能在預期設定好的地方平穩降落。
沒有人期待意外的發生, 但 為了在意外發生時將對人的損傷降至最低 ,故障檢測和逃逸救生兩大系統的設計就變得格外重要,並且容不得絲毫的分差。
這就是容易工作的主要內容, 這是為了保障航天員生命安全量身打造的壹個系統 ,這也是整個設計中尤為關鍵的壹環。
生命安全不容小覷,因此在整個設計的過程中,容易始終保持高度警醒,所有的設計人員皆是如此。
為了進壹步提高故障診斷機器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容易在設計的時候做了多次嘗試, 但是她總覺得可以更好。
為了精益求精,容易帶領自己的團隊夜以繼日的創新,終於 將整流罩分離失效故障模式的判別方法做到了極致 ,進壹步提高了判別的準確性和航天員的安全性。
幸運的是,容易設計的系統沒有用上,神舟十二號及三位航天員完美完成了國家下達的任務,在外太空的 探索 上為中國的發展再添壹筆濃墨重彩。
這是整個航空航天科研團隊的功勞,但這卻是全國十幾億人民***同的喜悅。
在直播的鏡頭裏,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 戚發軔 當著鏡頭的面,眼含笑意的說道: 妳看見她了,就容易了。
這個她就是容易,容易這位載人航天火箭唯壹的女設計師也由此從幕後走向了臺前。
容易的父母 為什麽會給她起這樣壹個別具趣味的名字呢 ?這個名字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淵源或者暗含父母怎樣的期待呢?
其實,容易並非是她的本名,她原本的名字是 容藝 。
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的父母 希望自己的女兒壹生能夠平安順遂 ,萬事皆可輕松應對,所以他們便給自己的女兒改了名,這才有了如今叫起來朗朗上口的容易。
和父母期待的壹樣, 容易的整個上學過程都極為順遂,壹直都是班級裏的優等生, 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她。
就連 恩施壹中的副校長 譚瑞卿 ,提起容易時口中都是止不住的誇贊。
學校歷屆那麽多學生,為何譚瑞卿偏偏對容易印象深刻呢?
因為在譚瑞卿看來, 容易是壹個和別人不同的“怪人” 。
譚瑞卿是容易的 數學老師 ,在數學考試監考的時候,他發現了壹個奇怪的現象:所有的同學都是從試卷的第壹頁開始做答,只有容易與眾不同, 從試卷的最後壹頁,也就是最難的部分開始答起 。
有限的時間內有些同學便會自動放棄難度系數較大的題目,將時間用在校對已答的題目上,但容易卻迎難而上,也正是如此,無論題目多難, 容易的數學成績都沒有壹次低於120分 。
在這個時候, 容易的數學天賦 就已經凸顯。
極高的天賦在努力的加成之下益處盡顯, 在學業的發展上容易壹路綠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國防 科技 大學之後又被順利報送至清華大學攻讀碩博, 爾後順利進入航天領域譜寫自己的偉大抱負。
1978年 出生的土家姑娘如今年僅44歲,卻已經接連 斬獲了六項授權專利、六項受理專利、並且在國內權威的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30余篇的 科技 論文。
但容易的成就卻遠不止於此。
2019年 ,容易被評為 中央企業勞動模範 , 2021年 她又被授予了 全國五壹勞動獎章 , 2022年1月 ,她又被評為了 北京榜樣年度人物 。
如此看來,容易真的是人如其名,壹切的發展都甚是順遂,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也不盡然。
因為工作的緊要性,容易把自己較多的時間都投放在了中國的航天事業上,但時間是有限的, 此長彼消,她能投入到家庭的時間和精力自然就變得有限起來。
加班是家常便飯、來之不易的節假日有時也會被工作占據 ,容易可以投入到家庭的時間實在是少的可憐,但令人驚奇的是, 在家庭和事業的天平上,容易卻處理的很好 。
她又是怎樣做到的呢?
原來,在工作完成了之後, 容易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用來了陪伴家人 ,不僅如此,在家人面前的容易永遠是溫和的。
繁忙嚴謹的工作難免讓人焦頭爛額,工作不順的時候,容易也會有負面情緒,但 在進家門的前壹刻,她會將所有的情緒盡數丟在門外,用積極陽光的心態擁抱等待自己回家的家人。
工作繁忙的時候,容易會在三餐飯後的休息時間給自己的孩子開視頻,工作順利結束時間充足的時候,她會洗手 為自己的孩子烹制愛吃的菜肴 。
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容易不能時刻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但在孩子成長的每壹個關鍵時刻,她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出席。
在孩子看來,容易依舊是壹位好母親,在她年邁父母的眼中,她也壹直都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
空閑的時候,容易就會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對父母的嘮叨,她也不會表現出壹絲的不耐煩,因為容易知道, 父母所做的壹切都是為自己好,她的心中只有感恩 。
不僅如此,對於曾經的恩師譚瑞卿,容易也時常獻上自己的關懷。
2017年 的夏天,容易和父母壹起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母校—— 恩施壹中 ,她還為譚瑞卿送去了壹套 神舟十壹的紀念冊 。
從價格層面來說,這份禮物並不貴重,但在紀念意義上來講,這份禮物卻是珍貴異常。
但這並不是容易送給譚瑞卿的第壹份禮物,在 她被保送到清華大學之後 ,她就給譚瑞卿寄來了壹封 親筆信 。
容易在信中感謝了譚瑞卿的殷切教導, 還表明了自己必定不復國家栽培,壹展宏圖報效國家的壯誌之心。
容易濃厚的家國情懷躍然紙上,這讓譚瑞卿拿信的手止不住的顫抖, 他相信這個姑娘會為自己的學校爭光,他也堅信容易壹定會實現自己描繪的宏圖。
事實證明,譚瑞卿的相信是正確的。
容易做到了,她成了恩施壹中的驕傲, 學校大門旁邊張貼的優秀校友照片上 ,容易的照片赫然在列。
下面的個人簡介處,清清楚楚的標註著: 容易,1978年生,現任中國航天 科技 集團壹院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
曝光之後,在很多人的眼中,容易儼然成為了 家庭事業雙豐收的成功人士 ,但對容易而言, 她人生的大考依舊沒有結束。
因為對容易而言, 每次發射都是壹場嚴峻的大考 ,發射前的每壹道程序都是壹道關卡, 發射從來不是結束,平穩降落才是。
只要中國 探索 外太空的步履不停,中國壹眾諸如容易壹般的科研工作者就絕對不會停下開拓進取的步伐。
2021年4月 ,容易獲得了 五壹巾幗標兵 的榮譽稱號,向全世界展現了巾幗不讓須眉的英勇身姿,中國首位登上太空的女性 劉洋 亦是如此。
劉洋和容易都是1978年出生 ,不過劉洋是出生在河南鄧州的壹個普通工薪家庭,父母都是工廠的普通職工。
雖然 父母因為忙於工作給予劉洋的陪伴很少 ,但劉洋的童年依舊是天馬行空,歡樂至極。
劉洋經常和院子裏的小夥伴壹起仰頭凝望蔚藍天空上駛過的飛機以及不時飛過的鳥兒, 她對更高處的世界感到好奇,她對天空也很是向往。
上學之後, 理論的知識充盈了劉洋幼時不切實際的幻想,她開始知道地球只是宇宙中諸多星球的其中之壹,她開始想要了解地球外面的世界。
為此,她樂此不疲的翻閱了大量的書籍, 書中精彩絕倫的描繪更是堅定了她想要航空飛天的心 ,她知道航天員的選拔條件是極其嚴苛的,並且 中國還沒有女航天員的先例 ,因此為了登天,劉洋付出了更為艱辛的努力。
從 空軍長春飛行學院 畢業之後,劉洋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 廣州航空軍隊 開展訓練,因為不俗的表現, 2011年 劉洋被選為了 中國第二批航天員之壹 。
當結果宣布的那壹刻,過往訓練時所有的艱辛頃刻間煙消雲散,彌散在劉洋心間的只有無盡的愉悅和期待。
距離夢想只差壹步之遙 ,為了向前邁進這壹步, 劉洋選擇了繼續躬身努力,等待撥雲見日的那壹天。
所有的努力沒有白費,所有的躬身也終於迎來了豐收的那壹天 , 2012年6月16日18點37分 ,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劉洋和另外兩名宇航員景海鵬和劉旺壹起進入了外太空, 代表中國人第壹次入住“天宮”。
從2003年第壹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之後,中國 探索 外太空的進程較於世界其他國家就如同按下了 倍速前進 的按鈕。
其中的嘗試,其中的艱辛,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懂得,幸運的是, 中國壹眾優秀傑出的人才交出了這份喜人的答卷,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傲人身姿。
其中,不乏有諸如容易、劉洋壹般 巾幗不讓須眉的女中豪傑 。
正是因為有了壹眾人才不計收獲的俯身耕耘,中國才能擁有全面高速發展的當下,生而華夏,無尚榮光。
謝謝妳們,妳們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