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並不是第壹個從自己打拼多年的企業中走出來的企業家。
前幾年,何伯權把樂百氏賣給了達能,霍把統壹石化交給了殼牌,鄧峰創辦的海外公司NetScreen在納斯達克上市不久就被瞻博收購。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小護士、大中電器、順馳、永樂的銷量。雖然還是與主流觀念相悖,但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為什麽這些民營企業家願意蒙混過關?
從賣產品到賣企業
從賣產品到賣企業,這在壹定程度上見證了中國創業者的成熟。
2006年的壹天,在北京的壹家餐廳裏,統壹石化董事長霍回顧了統壹從300萬銷售額到16全球最大潤滑油企業的發展歷程。幾個小時前,他與殼牌簽署了初步股權收購協議,中途落淚。
簽署協議後,朱新禮的心情同樣復雜。他把手機扔在辦公室,找了個山溝把自己關了起來。“這三天很木。”“我看到了遠處的山和樹,我看到了北京的藍天。我不知道我在想什麽。”
顯然,創始人很難賣掉他們的企業,但他們仍然決定離開。
“這是中國企業家階層成熟的表現。”陳達創投總經理閻小萍告訴《第壹財經日報》。在傳統觀念裏,有誌企業家要把自己的企業在自己手裏做大做強,做成百年企業。把企業當兒子的企業家,更願意讓企業走到生命的盡頭,傳給下壹代。當然,這不能稱之為錯誤,這種使命感也是非常可敬的。但是,如果所有的創業者都認同這個理念,那只能說中國的創業者還遠未成熟。
“外國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想過退出,而中國企業家很少這樣做。”三星中國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李剛對本報記者表示,這與中國企業家缺乏退出渠道有關。
Morit高級項目經理孫迅表示,美國很多企業家成立公司是為了出售,這在科技公司中尤為普遍。他們往往成立只有二三十人的公司,將壹項市場價值很高的技術商業化,然後以幾千萬美元的價格賣給大公司。這甚至可以稱之為商業模式。
中國日益發達的資本市場也是更多企業家全身而退的重要原因。同時,回顧以往案例,退出的企業家主要集中在改革開放後的二代企業。長江商學院、喬治·華盛頓大學戰略副教授滕斌聖認為,這些90年代創業的企業家更願意利用資本市場壯大自己,而改革開放前十年創業的企業家更傾向於認為自己與企業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聯系”。
朱新禮,1993創業,屬於“第二代創業者”。
“企業要當兒子養,當豬賣。”在可口可樂收購匯源事件中,朱新禮的話被高度傳播。朱新禮告訴記者,他在1999的壹個培訓班上聽到壹個觀點。很多企業家總是把自己的企業當“兒子”,守壹輩子,守到死。“我當時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後來聽李嘉誠說,投資某個企業,要提前考慮怎麽賣。我認為李嘉誠是壹個偉大的商人。”所以我覺得企業確實需要做兒子,但是需要做豬。"
浙江萬事利集團總裁李建華認為,浙商的第壹輪發展是以產品運營為核心,本輪發展可能是以企業為買賣雙方進行資源優化整合。
“過去我們說做百年企業,就是要控制這個企業。但現在我們說壹個百年企業,要看這個品牌是不是執政了壹百年,而不是看妳的董事長是不是執政了壹百年。”
缺乏合格/有價值的接班人
管理咨詢公司奧緯咨詢(Oliver Wyman)大中華區總裁曾偉民在幫助客戶尋找M&A目標的過程中發現,中型企業更願意被收購。
他認為,相比小企業到中型企業,從中型企業到大企業,再從大企業到國際化公司,需要經歷更多的“成長的陣痛”,有限的資源需要拓展,資本運作能力需要提升,管理結構需要調整。即便如此,在從中型企業成長為大型企業的過程中,大多數企業註定會失敗,這將意味著企業家的所有努力都將化為烏有。
目前大多數本土企業能夠在市場上站穩腳跟,與低端產品定位有關。對於快消品企業來說,渠道也是他們的生存之本。擁有強勢品牌的國際公司,除了占據大部分高端市場外,也在逐步發展中低端品牌,在渠道上獲得越來越多的優勢,經營更加本土化,而本土企業由低到高的道路異常艱難。在這個過程中,困難也讓壹些人疲憊不堪。當前路艱險時,明智的做法是與大公司合作,先獲得壹份不錯的收入。
曾偉民最近接觸的壹家20年的私企就是這樣。“錢花不了壹輩子,為什麽還要賺錢?”是企業家的想法。但是企業家不準備把股份全部賣掉,這樣就失去了企業未來可能的增值。他選擇賣出部分股份,相當於先買了壹份“保險”。
在接班人問題上的尷尬也是創業者選擇退出的重要原因。
隨著第壹代企業家的老齡化,他們的接班人正在走上前臺。邰方、萬向等企業已經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更多的民營企業還沒有找到答案。引入職業經理人對於創業者來說往往不劃算。
滕斌聖對本報記者表示,經理人沒有股權激勵是不夠的,但讓他們拿到股權的企業家不會拿到好價錢。總的來說,他們選擇了退出。
同時,還有很多“接班人”對父輩的行業不感興趣。公開資料顯示,浙江只有13.4%的民營企業準備從父母手中接班,很多民營企業家的子女不願意接受父母的企業。滕斌聖認為,大中電器出售在壹定程度上也是壹個接班人問題。朱新禮還表示,他的兒子和女兒對收購匯源沒有興趣。
沒有接班人,這讓他們更傾向於退出自己創辦的企業。
《致命誘惑》
在過去的幾天裏,曾偉民代表壹家外國公司訪問了中國的幾家企業,討論收購事宜。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都得到了更積極的回應。曾偉民認為,他們的態度受到宏觀經濟發展的影響。
滕斌聖告訴本報記者:“創業者退出有兩個高峰,壹個是發展好的時候,壹個是發展不好的時候。”
其實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現在賣掉公司並不是最明智的決定,因為市盈率比巔峰時期下降了很多。
本報近日調查發現,與去年12倍甚至15倍的成交價相比,今年PE(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報價已降至10倍甚至更低。但這些公司顯然知道這壹點,但他們的出售意願仍然非常強烈。
“不要和過去相比。妳應該看到未來三到五年的前景不是很好。如果做不出來,還不如現在就賣掉。”曾偉民這樣分析他們的心理。冰冷的宏觀經濟正在讓企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隨著壹波又壹波的宏觀調控措施,企業不敢再抱有樂觀的幻想,因為他們建立在原有寬松環境基礎上的競爭策略和生存能力受到了致命的打擊,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熬過“冬天”。
中銀國際宏觀經濟分析師程認為,兩年內很難看到中國經濟增長的跡象。CPI和PPI的差距說明制造業企業寶貴的利潤正在被吞噬。青島啤酒董事長金誌國表示:“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吞噬了青島啤酒去年的利潤。”。
人民幣匯率升值造成出口下滑,再加上成本激增,美元貶值,讓很多行業深受其害。其中,制造業是最痛苦的。與去年同期相比,30個制造業子行業2008年1-6月銷售利潤率下降,有17個子行業。根據滕斌聖最近調查得到的信息,在浙江,紡織企業資產價格會在幾個月後下降。
“根據我過去接觸的案例,M&A發生最多的是制造業,尤其是壹些高附加值的企業。”曾偉民告訴本報記者。
當企業陷入困境時,從緊的貨幣政策造成了更多的企業資金鏈緊張,尤其是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以山東為例,今年上半年,山東新增信貸規模為1468.6億元,其中只有9%用於中小企業,比例嚴重失衡;融資成本也比去年高了60% ~ 70%。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史克峰等山東企業接觸了國內外的基金和投行。“當壓力增大時,給出壹個合理的收購價格,對很多公司來說絕對是壹個‘致命的誘惑’。”滕斌聖說。
現在是外資企業和投行“收割”中國企業的最好時機。
閻小萍說,陳達創投今年的投資比去年多,今年上半年已經完成了去年的投資。“現在還不是企業最困難的時候,到明年上半年,那時候可能是抄底的好時機。”但他也表示,自己投資的30多個項目中,有幾個因為宏觀經濟影響遇到了困難。
產業整合的痛苦
隨著人民幣升值,成本激增,貨幣政策收緊,在外部環境進壹步惡化的情況下,很多行業的競爭強度從未下降。
啤酒行業以前只有幾個競爭市場,現在“全面開花”;從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壹季度,乳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原料價格上漲壓力,但在形勢剛剛好轉的第二季度,降價促銷大戰又被點燃。
這只是中國產業競爭的壹個縮影。很多行業還處於產業整合過程中。外部環境的艱難,往往是資本雄厚的國際公司和行業龍頭進行產業整合的良機。挑起激烈的競爭可以加速壹些企業的“死亡”。
曾偉民告訴本報記者,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商業周期,產業整合到壹定階段就會是並購最活躍的時期。但是,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產業整合是威脅,而不是機遇。
啤酒行業,400多個品牌最近減少到200多個,壹半被收購或者淘汰。2007年啤酒行業最困難的壹年,各大巨頭都進入了產能擴張之年,壹兩年後釋放的產能會讓更多的中小品牌消失。在化妝品行業,根據自然美國際事業群董事長蔡燕萍掌握的數據,80%的化妝品廠商在價格戰中存活了壹年,第二年存活下來的只有20%。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主動退出比被動退出要體面得多。這也是小護士和鮑斯合並的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30年來,很多企業從小到大,在與國際公司的競爭中沒有輸過。然而,激烈的市場整合使他們面臨巨大的挑戰。“我們是私營企業。沒有強大的資源背景(基礎油供應),我們無法支撐。”2006年,統壹石化公司總經理李佳公開表示,最終選擇被殼牌收購。公開資料顯示,鮑斯曾經將銷售重點放在二三級市場,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但P&G很快跟進,開始通過與商務部合作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進入農村市場。
匯源在市場競爭中也壓力很大。對於朱新禮來說,在產業整合中做壹個整合者是壹種解脫。
“在快速消費品行業,許多整合才剛剛開始。”李剛告訴本報記者。
成為投資者
從壹個很累很賺錢的創業者轉型為壹個相對輕松很賺錢的投資人,是很多人的願望。
前幾年把樂百氏賣給達能的何伯權就受到了質疑,尤其是樂百氏最後在達能手裏虧了錢。但去年開始的達瓦之爭,讓人們對何伯權當時的所作所為有了新的認識。建立今日資本的何伯權投資的很多項目開始進入收獲期。
現在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成為投資人。
賣掉網屏的鄧峰在2005年創辦了北極光。從事工藝品20多年的浙商劉曉人發起鴻鼎創投;在海外賣網通的朱敏,專門做賽博中國投資公司。
風險投資分析師胡彩河告訴本報,在美國,很多成為天使投資人的人都是由成功的企業家轉型而來。但是在中國的風險投資行業,有創業經驗的投資人還是比較少的。
個人的創業經歷和企業管理經驗,讓創業者很容易成為投資人。
閻小萍告訴本報記者,他們經歷了企業從小到大的各個階段,知道每個階段遇到的問題,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知道每個階段選擇什麽樣的管理者。但對於很多有金融背景的投資者來說,這些都是空白。創業者往往有強大的人脈,身邊有壹個成熟的團隊。對於創業者來說,這些比簡單的投資重要得多。奇虎創始人周鴻?t認為,他們給企業的不僅僅是錢,還有管理經驗、人脈、對產品和市場的敏銳理解、商業意識等等。
企業家出身的投資人還有壹個財務投資人無法比擬的優勢:更準確的商業判斷,更大的投資勇氣。有金融背景的投資者往往更願意用數字來判斷。財務數字不漂亮的時候,大部分都會選擇離開,這就忽略了壹批剛剛創業,還沒有很好盈利的企業。他們往往比那些財務數據漂亮的人需要更多的錢。
企業家準確的商業判斷,可以讓他們進壹步看到行業的未來和企業的發展潛力,更容易投資那些“小企業”,正如朱新禮在出售匯源前所說:“我要看好壹個企業。我不敢說是100%成功,但差不多是80%。”同時,由於經歷過創業期的艱難,創業者似乎對創業者更有“愛”,也更願意幫助他們,而有金融背景的投資人則更“冷淡”。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才是真正的VC,有金融背景的投資人只能叫“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