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股書草案中的數據顯示,小米2017年收入為1146億元,營業利潤為12216億元。2016年收入684億元,營業利潤37.85億元。2015年收入668億元,營業利潤1373億元。
但值得註意的是,招股書顯示,截至2月31,2017,17,小米集團凈負債1272億元,累計虧損1290億元。這個應該怎麽理解?
原來,這涉及到優先股公允減值為虧損的概念,也就是說,小米招股書中的累計虧損包括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優先股是相對於普通股而言的,主要是指分享利潤和分配剩余財產的權利,優先於普通股。
據了解,優先股對應的公允價值在公司快速發展中會產生大量的價值增值,因為股東並沒有退出,這是賬面“浮盈”對於股東的價值增長部分,在IPO前被計為公司對股東的負債。IPO後,優先股將轉換為普通股,這部分虧損將消失,不再計入報表。
對此,建智研究院數據分析師向全天候科技解釋稱,“很多公司上市前都會發行可轉換優先股進行海外融資。這些可轉換優先股可以在公司上市後按照約定的比例轉換為普通股,而約定的價格往往明顯低於上市後的每股發行價。”
值得註意的是,在會計計量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要求將普通股價值與轉股價格之間的差額計為虧損,這也是很多公司賬面上出現可轉換優先股導致巨額虧損的原因。
如果妳不明白這壹點,我們可以舉壹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公司初始上市轉股價格為65,438+00港元,那麽公司股價上漲至20港元,報表上會計提每股虧損65,438+00港元,但實際虧損對公司經營沒有影響。
事實上,這種虧損只會出現在國際會計準則(IFRS)報告的公司中。美國會計準則(US GAAP)對可轉換優先股的處理與IFRS不同,小米招股書中的財務報表正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
總之,小米上市後,所有可轉換優先股都將轉換為普通股,這種“損失”不會出現在當期利潤表中,但會保留資產負債表中權益部分的累計損失,影響後續分紅的能力。
回到小米的招股書,我們可以看到,截至2017年2月,小米累計虧損約129億。但如果扣除優先股的公允價值和股權激勵、股份補償、投資的公允價值收益和收購導致的無形資產攤銷,小米2016和2066年的虧損會有所增加。
事實上,小米這種可轉換優先股已經被很多上市公司采用,並被業內解讀為壹種股權保護的方法,即首先將公允價值作為壹種負債形式,壹旦有人惡意買入,可以立即轉換為股權。
在此之前,美圖在港交所上市時也遇到過類似的質疑。當時美圖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65438+2006年6月30日,其累計虧損63.6億元,但其中也涉及優先股公允減值轉入虧損的概念。
此前據媒體報道,保薦人基本將小米IPO的價格定在6543.8+000億美元以上,基石投資者將價格定在800億美元以上。
專業人士表示,上市前公司估值越漲,公允價值造成的損失越大。根據建議,優先股的公允價值損失並不是真正的損失,而是包含了投資者的升值。所以,與通常意義上的實際虧損不同,“虧損”越大,公司發展越好,價值提升越大。全天候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