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常德知道怎麽打。
www.SonicBBS.com
[註1]
比如在緬甸作戰的遠征軍,第66軍總部由四川1補訓總所整編,新29師和新28師由16補訓總所的遊騎兵和補編團合編。陳誠帶到雲南的遠征軍,新39師直接改編成渝師。
第六戰區總司令是陳誠將軍。鄂西會議前,陳誠負責遠征軍。第六戰區由副總司令、西北軍將領孫連仲代表。孫將軍雖出身軍旅,卻以用兵沈穩著稱,在臺兒莊之戰中是功臣。第六戰區的參謀團是土木參謀的精銳,參謀總長郭禪將軍是土木部的老將軍,這就使得孫總長對他所轄的中央軍精銳部隊發號施令。當局的這壹人事安排可謂穩定。鄂西會議後的第六戰區,積極鞏固。據戰史記載,子彈數量已達2000萬發。軍委直屬的精銳後備力量,王將軍的74軍、100軍也開赴湘西,戰區戰鬥力提高到壹定水平。剛剛在鄂西戰役中獲得最高榮譽的長江防禦指揮部也已經建成。第六戰區在鄂西戰爭中成功牽制日軍,殲滅敵軍壹萬余人,士氣高昂,也是不可小覷的重要因素。
此時,第六戰區的戰鬥序列如下: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壹級軍陳誠將軍。
代理司令長官,二級上將孫連仲。
中將郭禪,參謀長
中將·王敬久,第十集團軍總司令
中將方靜,66軍軍長。
185師師(李)
199師周
中將·王甲本,第79集團軍司令。
98師的少將向敏思
194師龔
少將第六師的趙繼平暫代。
第26軍總司令中將·周宅
中將·劉既明,第75集團軍司令。
少將吳忠誌,第六師
16師的少將·唐蘇
預四師少將王中柱
中將第32軍軍長宋肯堂。
139師的孫
141分部的林
吳暫時調的第三十四師。
29軍總司令王祖旭將軍。
中將·王澤軍,第44集團軍司令。
149師的少將何寶恒
150師的少將·許國璋(戰死,追授中將)
161師的少將熊誌忠
162師的少將孫乃
中將·王誌斌,第73集團軍司令。
15師的中將·梁祗六。
第77師郭如東(漢)
少將第五師彭士良(戰死,追授中將為陸軍)
馮治安將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
中將第59軍軍長劉震。
三十八師的李
180師董
臨時第五十三師少將翟子峰
中將·何·李記,第77集團軍司令。
37師的少將·紀興文。
132師的少將王長海
179師的少將徐長林
長江上遊總指揮部總指揮,吳奇偉,陸軍第二上將。
少將·羅廣文,18集團軍司令。
11分部的少將·胡璉
18師的少將秦道山
第55師的吳
中將第30軍軍長池鳳城。
27師許
少將·王鎮,第30師
31師的少將米子彬
中將朱鼎清,第86軍軍長。
13師金
少將羅先達,第67師
第32師的少將·阮琦暫時
戰區直屬部隊
王第74軍軍長。
少將周誌道,51分部
57師的少將·余程萬。
張第五十八師
中將史忠誠,100軍軍長。
唐19師
63師的少將趙錫田。
少將·李士林,43師
戰區直屬部隊
新23師的中將·盛·姚峰
118分部的少將王艷
少將李澤芬,第五師
121師的戴
少將老關穎暫編第35師
第六戰區壹半是中央軍的精銳部隊,其他雜牌也是地方軍部有名有勢。
第六戰區的防禦領土大致分為兩部分。以石牌要塞為核心,固守長江入川的門戶。
這裏建立了長江上遊指揮部,以驍勇善戰的吳啟維將軍為主,以土木部最精銳的部隊作為整個第六戰區的主力。其次,常德會戰的主戰場,湘西洞庭湖湖濱地區,宜昌失陷後,是四川與華中的交通要道,華中五省兩大戰區的交通命脈,也是第六戰區主陣地的右翼。這個地方雖然因為20軍的轉移而空了,但還是有壹定實力的。孫岱在這壹帶的布置可謂井井有條:二十九軍壹直布置在濱湖區前線,與10軍廣泛部署,形成壹線兵團;江防軍雖然鎮守長江前方,但也可以根據情況選擇守勢或南下。
第二十六軍軍長是浙軍統帥中將·周宅。他的第75軍是浙軍其余部分的精華。浙江是蔣介石主席的故鄉,所以加入北伐的原浙軍都被蔣介石忽視了。75軍的基礎是第6師,抗日戰爭後迅速擴編為壹個軍。武漢之戰後,這支軍隊落入陳誠的懷抱,成為土木系的主力之壹。[註2]陳誠認為75軍倚重戰力,故安排在蔣芳軍側翼,是第六戰區的骨幹之壹。
[註2]
臺灣省“國防部”歷史政治局近兩年出版了三本民木部隊戰史,75軍排在18軍和54軍之後。這可能是因為這支軍隊在中國內戰之間沒有背叛的記錄,壹路跟隨政府來到臺灣省,在1950成為舟山防禦本部的主力。
10軍是常德會戰主戰場的主要防禦力量。下轄的66軍和79軍是土木部隊中的精英。10軍原駐浙江,負責浙東海防。臨時9軍和88軍是由浙江保安隊改編的二級單位。1942年浙贛會戰期間,兩軍損失慘重。軍長王敬久率全軍總部和臨時第9軍殘部轉移到湘西整訓,臨時第9軍軍部改名為第66軍,其三個臨時師在湘西解散整編。66軍由原來的18軍和87軍抽調兩個主力師,以平衡戰力。兩個師中的壹個,185師,原是武漢警衛大隊,另壹個,199師,編入湖南保安部隊改編的土木部隊。10軍改轄66軍和久負盛名的79軍。反而成了土木系的又壹中堅力量。
王領導的第74軍也許是抗日戰爭中最輝煌的壹支軍隊。大多數人對戰爭的歷史都很淺薄,或許認為這個榮譽應該由緬甸新1軍來加冕。但以我多年研究戰爭史的拙見,抗日戰爭時期,裝備低劣與侵華日軍作戰的土軍才是真正的英雄。74軍是其中的佼佼者。74軍是中央軍的精銳,其老軍長余濟時將軍常年被譽為中央軍,多次擔任要職,所以這支軍隊的裝備供應和質量始終是上乘的,但這支軍隊在實戰中也不含糊。八年抗戰,打了華中戰場幾乎所有的硬仗,多作為主力,戰功卓著。從淞滬會戰1937年南京會戰1938年蘭峰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南昌會戰長沙會戰冬季攻勢19465438年第二次長沙會戰。抗戰時期,國民黨設置了陸海空三軍的武學,這是對集團軍的最高褒獎,也就是陸軍贏了四板斧。1940年,第74軍以最新裝備改編,改為所謂的攻擊軍,直屬軍委,作為各大戰場的應急預備隊。日軍對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深感敬畏,稱之為“三五軍”(指51師,下轄57師和58師,均以5開頭)。
[註3]
所謂進攻軍,是指抗戰中期華中戰場精心挑選的幾個兵團級單位,直屬軍委,作為總預備隊。如著名的13軍、杜的5軍、丁的26軍、的18軍。74軍是最好的。這些軍隊都是用當時國軍最好的集結方式改編的,戰略單位是軍團級。他們裝備了龐大的陸軍直屬部隊,基本包括炮兵團、工程兵、輜重兵、騎兵搜索營、通信營、戰役防禦炮兵營和防空連。除了完整的參謀單位,軍部本身也有強大的直屬特種部隊和自行運輸補給的能力。可以靈活運用,可以獨立,可以在戰場上獨立作戰。此外,最獨特的是,這些進攻部隊也有自己的師團,指揮官也是副指揮官,以免在招募上受到官僚主義的限制。在抗戰史上,這些改編的軍隊能夠不負國家重托,書寫輝煌的戰史。
1941浙贛戰役後,劉光基原有的100軍被擊潰,被裁撤。100軍由王·將軍整編,74軍副軍長史忠誠將軍任軍長。常年在江浙作戰的63師和湘軍精銳的19師積極訓練鞏固,短時間內取得戰果。從此,100軍與74軍並肩作戰,成為軍事業績突出的兄弟部隊。
風雲會起
1943夏末,日軍派兵備戰,為了應付南方調兵,消耗了國軍的有效戰力。日本大本營參謀長杉山在戰後回憶這份作戰指令時聲稱,當時整個中國派遣總指揮部都無法理解這場戰役的戰略意圖。不知道如何應對千裏之外的戰場。此時,經過初步規劃,出兵強調至少要有壹個戰役關鍵點,並特別提出以戰略要地為作戰目標。在這個前提下,出兵提出了三個作戰方案。壹是華北軍開通平漢鐵路;二是13軍進軍廣德,消滅活躍在當地的忠義救世軍;三、11軍攻常德。意在打擊第六戰區的有效戰鬥力。對於中國的出兵設想,華北方面軍表示,華北日軍為應付八路軍的遊擊戰爭,早已捉襟見肘,暫時無力進行大規模作戰,挑戰蔣的20萬大軍。駐守華東的13軍於9月8日派出近兩個師進攻廣德。按照日軍的說法,這場戰鬥雖然人多勢眾,但還是沒能找到忠義軍的主力。而是遭到了第三戰區的全面進攻,極大的震撼了自己的防區。派遣部隊忙了壹個月,根本沒有達到當初消滅重慶軍的目的,在東京大本營也幹不出活來,相當尷尬。
9月28日,Xi·劉軍向大本營報告《昭和18秋後中國軍隊作戰指導網》,將作戰重點放在華中戰場:“11軍司令應於6月初開始作戰,進攻常德,消滅敵人主要戰力,達到作戰目的後,恢復原狀。
在日軍大本營的想法中,時不時在中國戰場上發起壹場中等規模的戰役,可以削弱國軍的實力,牽制國軍在滇南的活動,阻止盟軍進攻中南半島。然而,即使表面的戰略規劃冠冕堂皇,日軍的實際戰略軸心卻總是模棱兩可,舉步維艱。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人根本做不出像樣的大戰略。日軍壹方面缺乏壹舉擊敗“江軍”的實力,另壹方面又不願選擇將兵力集中在主戰場。所以,對於壹場可以改變戰局的大規模戰役來說,是不夠的。但是,日軍拒絕放棄任何已有的成果。所以太平洋戰爭後,我看到從中國東北到菲律賓,日軍的戰力是壹字排開,漫無目的的。在所有戰區,只能發動中小規模的攻勢。這些攻勢與其說是戰略上的,不如說是浪費日軍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常德之戰就是這種狹隘戰略視野下的畸形孩子。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日軍無法集中兵力造成決定性的局面,只好借鑒類似的中小戰役來顯示自己的存在。1943年期間,日軍已經在第六戰區展開了兩次中型戰役。分別是二月的“江北殲滅戰”和五月的鄂西戰役。前者消滅了石首、華容的畸形軍閥王進宰,還名副其實,後者偷雞不成蝕把米,徹底被吳起偉的江防軍羞辱。然而,即使在這次戰敗後,中國派遣的軍隊仍然對類似的中型戰鬥非常感興趣。
劉惜君手下的三位指揮官,華北方面軍華北方面軍司令紀寧崗村,華東13方面軍司令丁琪媛下村,華中11方面軍司令橫山勇,都對中國軍隊的戰略規劃嗤之以鼻。尤其是港村老兵紀寧,直言中國派遣軍南京總指揮部是壹個低能而短視的指揮機構,只能應付日常事務,解決壹些戰術問題,卻找不到解決中日兩軍長期相持局面的辦法,導致日軍在華長期徒勞無功。然而,紀寧·岡村認為劉惜君和他的總部“能力壹般”,所以他甚至懶得提他的意見。(事實上,村官紀寧提不出什麽偉大的戰略計劃。他認為日軍應對黔、川、陜三省,即重慶軍的大後方,發動戰略進攻,“擊退由黃埔學生控制、民族觀念強的國民黨軍。”1944夏天征召日軍無疑是癡人說夢。
在這種奇怪的戰略思維下,東京大本營很快批準了出兵的作戰構想。調遣部隊得到許可後,組織華中地區所有可用的機動力量,包括第3、13、39、68、116主力師,以及抽調聯合部隊支援部署的第58、40、60師,部署到華中地區主要戰略單位,這也是日軍在華唯壹的戰略單位。指揮官是薛嶽將軍的手下敗將橫山勇。11軍自長沙首戰以來屢戰屢敗。兩次長沙會戰,幾次圍殲,上高會戰被羅吃掉,浙贛會戰冒著大雨在浙贛路上繞了半圈。戰鬥結束後,我不知道戰略目標在哪裏。鄂西之戰開始時還算順利,但在石牌要塞前打了個頭,看到中國軍隊將被重重大山包圍,於是掉頭就跑,死傷近兩萬人。就連連長月田將軍也未能幸免。1942、12年6月,月田的座機在太湖縣173師試炮中被防空連擊落,當場陣亡,成為侵華日軍輝煌戰果中有趣的花邊。這個華中戰場的大團,成了整個日軍中最尷尬的壹個。這次日軍也是想為華中的屈辱報仇。西軍六號集結的兵力大概是八個半師,14。五萬人。直接用於攻擊的力量(包括協同攻擊的力量)幾乎達到了所有可調動力量的總和,近10萬人。這還不包括用來輔助的偽軍。此外,陸軍航空兵向第3飛行師全部提供了130多架各型軍機,大致掌握了戰鬥中的制空權。
接到這個燙手山芋後,橫山勇總結了歷次作戰的教訓,決定改變日本人那種依靠單壹戰線向前推進,夾擊通過的作風。因為這種打法在戰爭初期總是被國軍通過識破日軍的主要陣地和總的戰略目標而封殺。橫山勇決定采取廣泛積極的多渠道推廣,多點突破,相互呼應。隸屬於11軍的四個師在左翼湖濱地區齊頭並進,意圖打散湖濱壹線兵團(日軍戰史中特別提到了44軍,對鄂西戰役中被其攻擊頗為反感)。116師是派遣軍,突破右翼洞庭湖區,然後與壹起左轉的北軍會師。達到消耗國軍實力的目的。然後在對國軍的包圍圈形成之前,全軍壹起撤退。橫山勇兵分五路。除116師預定由水路行軍外,並未加強。其他由陸地作戰的四個師全部調整,武漢周圍所有可用的野戰部隊都被調去增援。所以這四個師的戰力大於單個師。39師有望正面突破10軍,在戰鬥中更為重要。所以部署了大部分58師(以138聯隊為主力,下轄壹個旅部),兵力接近兩個師。13師由34師216聯隊加強,3師由60師加強。這些額外的部隊預計將用於占領。第68師得到了第40師第234聯隊的增援。
平心而論,橫山勇的計劃針對國軍壹貫戰略的弱點提出了對策,可謂上乘,比他的前任阿南維基好得多。這是因為出兵仍傷鄂西之戰,殷鑒不遠。但由於大本營指示的戰略目標相當模糊,日軍戰略目標混亂,爭執激烈,差點造成11軍被包圍。戰略目標的混亂壹直是侵華部隊的致命點。即使享有壓倒性的戰術優勢,但由於戰略指導的無能,日軍也能以小勝大。常德會戰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這時,日軍的第壹個具體計劃如下:
68師沿南縣、安鄉向三仙湖、漢壽進發,止於常德以南。
13師在新江口渡河後,從暖水街、慈利、黃石市到常德右側。
3師從公安、王家場斜向石門、桃園進攻,直至常德西側。
39師從新江口渡河,與13師並駕齊驅。
116師直接從澧縣、臨澧出發到常德,是進攻常德的主力。
到達常德後,左翼四師以116師進攻常德,預計將重創國軍主力。
9月起,第六戰區觀察敵情動態,確定日軍企圖大規模入侵。戰區防禦作戰計劃是在10月份制定的。該政策如下:
戰區的目的是支援首都,配置重點是石牌和何苗要塞。先依壹線兵團縱深據點的工事,相繼攻敵,最後固守常德、石門、漁洋關、秋子、石牌、何苗、興山、歇馬河、南漳等要點;然後二線兵團機動,配合壹線兵團轉移攻勢,消滅進攻之敵。
蔣介石總是喜歡親自指揮。1943年5月鄂西戰役最激烈的時候,蔣介石幾乎上前線控制前線部隊。只是經過當時的戰區司令陳誠將軍苦口婆心的勸說,他才放棄了這個想法。常德之戰,蔣委員長剛好遠在開羅,參加三巨頭峰會,所以此時的高層領導體制略顯特殊。戰區代理司令孫連仲將軍全權指揮,毫無節制。壹直親自掌控第六戰區局勢的陳誠將軍,也忙著遠征軍在雲南的整訓,無暇北顧。最詭異的是軍委。蔣介石將軍出國期間,軍委其實是命令前線部隊不要動的。而且內部意見分歧,導致戰略指導壹塌糊塗。【註4】這個後面會詳細介紹。
[註4]
戰時軍委沒有完整的總參謀部。總參謀部原來的業務分散在軍區司令部(抗戰前改名為總參謀部)和主席值班室之間,甚至軍委還有壹個光禿禿的參謀長和壹個副參謀長。這導致了戰時所有的戰略決策都是由蔣委員長親自參與的。蔣委員長壹旦出國,不能親自當總司令,最高戰略指導就意味著沒有人有資格當全權代理。名義上參謀長是何將軍,但何將軍也是軍政部門,參謀長的真正業務是由軍政部門處理的。但是軍事命令
部部長徐永昌將軍只是名義上的軍委委員,不能獨斷專行,發號施令。兩個主官壹個有權前者,壹個有權後者,指揮系統混亂。因此,盡管軍委的命令是以何為總指揮而聞名,實際決策卻是多方面的。甚至在石門戰役期間,中將軍區司令部第二司令劉沛甚至忘記了這個名字。不要急著發電報命令守軍撤退,犯了大錯。白崇禧將軍,這位在抗戰初期起著類似參謀長作用的副參謀長,因為同時兼任桂林營營主任,忙得顧不上兩者。此時中央辦公廳的副參謀長是程潛上將,被視為庸人,毫無作用。軍委組織的極度落後有其特定的時空背景,無從批判,但研究組織發展還是有意思的。
第六戰區受宮衛委托為首都,所以戰略部署自然是以防禦入川要道為主。以此為基礎的戰略規劃,自然偏向於將精銳部隊部署到石門以西,將石門、常德作為戰區右翼次要陣地。當時第六戰區確信日軍進攻的主要目的是直接拿下八萬要塞。常德這邊就算有行動,也只是協同攻擊或者佯攻。5月鄂西戰役,日軍在石首、沙市首先重創73軍,差點讓軍委誤判日軍進攻重點。但最後日軍還是轉身跑進了防禦陣地。
因此,常德會戰前夕,第六戰區重兵駐守四川大道,而對湘西腹地的防禦相對薄弱。
根據國軍戰史,常德會戰前夕發布的戰區防禦作戰計劃,列舉了日軍可能的五種進攻方式和國軍的作戰實施方案。其中兩個方案準確預測了常德會戰日軍的進攻路線。常德會戰的過程,總的來說,擺脫不了戰前對戰區的判斷基調。摘自以下內容:
(1)當敵人以壹個山頭的兵力從石首、藕池口向我進攻,企圖占領南縣、安鄉、公安時,29軍和10軍根據前線守軍的抵抗和控制力量的及時增加,尋找敵人的側翼,將其擊潰。
當敵人從渡江附近的宜都進攻我公安,壓迫我10軍於暖水街以西及聶家河以西地區,轉入守勢,再轉澧縣、石門、常德進攻時:
10軍應重點保水街、王家畈、聶家河要點,集中於漁洋關附近地區。壹旦敵人轉到禮縣、石門進攻,就要找敵人的背面進攻。
(二)二十九軍堅守津市、蠡縣、石門,盡可能保留南縣、安鄉、宜昌、桃源機動兵團的參與,殲滅蠡縣、石門壹帶之敵。根據情況,以石門為軸心,將主力向石門以西轉移。當敵人到達常德附近時,配合常德守軍粉碎常德附近之敵。
單就這份作戰計劃而言,第六戰區對日軍動向的預測可謂準確,但與常德會戰的實際情況相比,似乎低估了日軍進攻的規模。戰區似乎認為日軍不太可能對湘西發動全面總攻,規模在王進宰被襲時就有兩萬之多。因此,在兵力分配上,要求該線兩大總指揮王敬久、王祖緒所轄十壹個師(其中壹半是國軍中的二級部隊)退守敵軍。但日軍若以八萬大路為主攻對象,將立即遭到中央軍十四個精銳師的迎頭痛擊,按計劃將左翼的33軍和右翼的10軍兩面夾擊。在第壹時間,日軍將不得不面對30個師在狹窄的腹地。
1943 10,第六戰區和軍委鑒於日軍戰線行動頻繁,認為日軍大規模進攻迫在眉睫,軍委又命令空軍第4旅對華容、石首日軍戰線進行偵查,形勢緊張。與此同時,日軍已集結完畢,包括列為總預備隊的116師在內的5個師沿長江北岸部署,準備渡江進攻。
戰爭爆發了。
1943 165438+10月1日,日軍五個師團兵分三路,按原計劃全線出擊。39師(師長成田四郎)和13師(井上信威)為左翼,以10軍為主,68師(佐久法史為男)為中路,準備越過兩個集團軍群的邊界,進攻慈利;3師(山本薩摩)在29軍前面渡河,希望活捉王祖旭軍主力。主攻常德的日軍“攻略”116師(燕)由水路渡過洞庭湖,在29軍右翼澧縣登陸,抄44軍的同時壹路拿下常德。日軍的這種安排有其深刻的含義。西軍六團集結了近10萬的兵力,可以供整個華中地區使用。除5個師外,還下轄獨立17旅、34師、32師、58師,並安排第40師進攻牽制第9戰區。規模遠超國軍預期,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因此,在規劃上,11軍希望壹舉殲滅國軍壹線兵團的兩個集團軍,與擅長攻城的兩個主力師鉆個空子。68師從中路切入,116師乘船在洞庭湖上“水上機動”,將全師送至國軍陣地右後側。這兩個師只要有壹個能在國軍壹線兵團的混戰中攻占常德,前線國軍就會陷入混亂狀態。前後包抄就能贏。
[註5]
日軍的“水上機動”很有名,運輸能量大,技術成熟。安排116師這樣的短途水運不成問題。武漢會戰期間,日軍有壹支坡田分隊,利用大量摩托艇和小船,在長江流域的湖沼中與國軍側翼作戰,戰果斐然。國軍痛定思痛,在各種河堤上埋設了大量地雷。但這畢竟是被動防禦戰術,無法有效遏制日軍的兇猛火焰。原因如下:第壹,河堤成為迎敵第壹線後,防禦戰線立即成倍擴大,兵力調配無門;其次,火炮不足,無法實施岸防。
165438+10月1日,長江南岸10軍壹線前哨98師首當其沖,戰況激烈。正面敵軍被確定為第3、13、第39師、第68師和獨立17旅的壹部分。指定的數量大大出乎軍委和第六戰區的意料。165438+10月2日,194師與正趕往暖水街的13師會師。165438+10月3日,44軍南縣陣地也遭到116師主力的打擊。44軍據江岸抵抗,日軍形成強大火力網掩護渡江,162師和150師均被擊退。敵40師(聯合進攻)為68師掃清道路,68師經南縣進攻三仙口,68師迂回進攻安鄉,44軍主動撤退。這條線屬於第九戰區的領土。薛嶽司令員命令92師延遲防禦,第九戰區此時也在摩拳擦掌準備戰鬥。最後,39師渡河,直接西進至漁洋關。185師奮起迎敵,戰況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