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切的根源,就在於學校馬路對面的化工廠原址。因為土地修復帶來的環境汙染,學校“至少有493名初中學生身體不同”,在學校的地下水和空氣中檢測出非城市空氣質量標準中的汙染物。
265438+20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現場看到,化工廠原地塊種植了不少花草樹木,壹臺挖掘機正在作業。門衛說,市、區領導來過多次,要求不要封閉工地。
4月18日,教育部就常州外校汙染事件表態,啟動重大突發事件專項機制,國家督學率先趕赴常州專項督導,及時公布情況。環保部和江蘇省委托的調查組成員已陸續抵達常州,展開調查。
考慮到該事件可能造成的影響,常州市政府已經改變了被汙染土地的用途。今後,作為公園環境和生態的民生工程,政府將進行綠化和生態修復。
“退二進三”後遺癥
“十五”至“十壹五”期間,蘇南等地區迎來了壹輪經濟轉型,包括常州在內的城市相繼實施了“退二進三”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即異地搬遷或投資,以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高城市第三產業比重。
這壹發展邏輯得到了常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徐普清的印證。在此前的“退二進三”中,常州成為全國汙染土地整治試點城市。修復方法經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南京環境保護研究所等國內知名高校專家咨詢評估,采用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模型確定該地塊汙染區粘土覆蓋厚度,於2005年2月15日通過專家驗收。
為進壹步控制地塊內汙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環境風險,編制了《地塊環境監測方案設計大綱》,並制定了五年實施計劃,持續開展了地塊及其周邊敏感目標的空氣、土壤和地下水監測以及地下水的受控修復工程。
“從目前的監測數據來看,該地塊的生態隱患是可控的。”徐表示,常州外國語學校新校區因此事再次搬遷的可能性不大。
1
常州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常州外校”)正處於輿論漩渦之中。
常州新北區政府提供給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資料顯示,已組織專家制定並實施原長隆地塊應急處理方案和土壤修復調整方案,同時將地塊用途由商業開發調整為綠化及配套設施,環保部門加強施工監管,確保不再發生類似汙染。
新北區政府表示,就土地修復工程中的異味問題向家長和社會公開道歉,承諾改進措施,堅持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答疑解惑,盡快公布結果,努力為周邊地區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和教學環境。
“學校沒有發現外界新聞中的白血病病例,但是有壹個患淋巴疾病的學生,根據我們剛剛拿到的醫院病例報告,在入學前就開始了。”常州外國語學校校長曹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新校址於2015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離汙染地最近的班級,學生身體狀況沒有異常,只有“個別感冒”。
壹名八年級男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刺鼻的氣味中,他的淋巴腫了,現在經過治療,已經基本痊愈。
當地對生態恢復異議的反應
此次事件涉及的地塊屬於江蘇長隆化工有限公司、常州農藥廠、常州華達化工廠、常州長裕化工有限公司原址,總面積約26.2公頃。
為改善周邊空氣質量,新北區於2009年5月啟動該地塊化工企業搬遷工作,2011年6月前完成原長隆化工等企業搬遷。項目立項2013,該地塊修復工程於3月正式實施。到2015,12,由於防護不當,維修過程中散發的異味引發環保投訴。
這個時間節點與常州外校學生群體皮膚異常的時間點重合。常州外校校長曹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65438+2月是最潑辣的時刻,這也從兩位受訪的八年級學生的直接感受中得到印證。
既然有壹系列的施工環保措施和現場監測,為什麽氣味還會擴散影響到上百名初中生?4月18日,常州市及新北區就諸多“未解決的問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供了解釋。
針對“危險廢物大規模填埋”和“檢測點不匹配”問題,在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全程監督下進行挖掘檢測,累計進尺154米,逐壹挖掘重點疑似區域,挖掘面積345平方米,挖掘深度6米。現場共挖掘出30公斤堆填材料,包括兩個破鐵桶(其中壹個裝有少量深棕色粘液)和。
“打鉆的位置以記者現場指認的位置為準。”許宇晴強調了這壹點。
曹暉強調,學校用水來自市政供水系統,地下水沒有被開采。2001江蘇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禁止蘇錫常地下水開采的決定》,蘇南地區仍在使用。
壹些家長通過自己的渠道在學校室內空氣中發現了“其他汙染物”。曹暉解釋說,這項調查是由學校和家長分別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的。父母委托的其他汙染物,如丙酮和二氯甲烷,濃度很低,不是長隆地汙染造成的特征因子。
2065438+2006年2月初,在長隆(華大、長宇)公司原址汙染場地土壤修復調整工程完成後,常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對長隆場地、長外北門、新北區政府北側(對比點)進行了環境空氣對比采樣監測,監測結果顯示三個場地檢出的有機物無明顯差異。
在常州外校會議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看到,被公證處封存的集裝箱,依然保存著當初的三份樣品。
關於長隆地下水和土壤中氯苯濃度分別超標的問題,當地的解釋是,2011年搬遷後,當地環保部門及時組織了該地塊的場地環境調查,參照《荷蘭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DIV,2009)(目前國內沒有相關標準),該地塊部分區域土壤和地下水中氯苯等特征汙染物濃度超標,通過後,
爭議的主要問題之壹是“是否考慮過農藥成分”。對此,徐普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015年第壹季度,新北區環保局對長隆地塊周邊環境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臭氣濃度進行了監測,其中揮發性有機物(VOC)包括氯苯、苯、甲苯等61參數,半揮發性有機物(SVOC)包括萘、苯並蒽等665+0參數。最終只檢出苯和甲苯,氣味濃度為12。其余物質均未檢出(低於檢出值),各項監測指標均達標。
為什麽現場檢驗檢測會有刺鼻的氣味擴散?土地修復工程的施工單位常州黑牡丹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說,挖出的汙染物提供給水泥廠,按照處置流程焚燒,但水泥廠處於“去產能期”,導致開工不足,汙染物沒有及時運到水泥廠,而是挖完後就地堆放 但處理方法“不同於完全密封”,因此考慮到水泥廠可能隨時需要它,它不是。
據265438+20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無論是常州市和新北區的聲明,還是常州外校校長的回復,都解釋稱,此次事件的導火索是“因土地挖掘和異味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