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JAC公布了JAC-大眾合資項目的最新情況。根據公告,大眾汽車中國對姜奇控股、大眾汽車中國、江淮汽車對江淮大眾的增資已完成工商登記變更。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
具體來看,大眾對姜奇控股(江淮汽車母公司)投資23.83億元,對合資公司大眾安徽投資1.61億元。增資完成後,姜奇控股中,大眾汽車和安徽SASAC的持股比例為50: 50。在合資公司大眾安徽,大眾的持股比例達到75%,江淮汽車的持股比例降至25%。
至此,大眾汽車完成了對江淮大眾合資項目的絕對控制,股比降至25%的江淮汽車在合資項目中甚至名不副實。
據悉,JAC大眾旗下的原思豪品牌將回歸JAC乘用車,該品牌的營銷工作也已全面停止。騰籠後將是大眾自己的產品。
根據江淮汽車此前發布的《關於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產品組合框架的協議》,大眾汽車完成對江淮大眾的增資協議後,合資公司的產品組合框架將進壹步細化和優化。大眾承諾授予合資公司4-5款大眾集團品牌產品,這些產品都將基於大眾的MEB平臺打造。此外,大眾集團的b級車、C級車甚至商用車產品都將優先在合資公司生產。
承擔上述產品的工廠2025年最大產能為25萬輛,2029年為40萬輛。為配合產品規劃調整,大眾安徽也將迎來壹輪組織架構調整,以滿足控股方的需求。
可以預見,大眾安徽及其工廠將成為大眾在華電動化戰略的重要落地實體之壹,大眾安徽將獲得更多資源。
在沒有股比改革消息的SAIC大眾和壹汽大眾中,大眾每年都要與合作夥伴對半分賬。壹汽-奧迪在華合資項目的股比結構更復雜,分享利潤的參與者更多。大眾安徽的存在必然會增加大眾的籌碼,彼此不壹致的產品或項目轉向大眾安徽的威脅時有出現。是轉移控制權,還是尋找其他對等的籌碼,成為南北大眾乃至壹汽奧迪必須思考的問題。
從更廣的角度來看,大眾安徽並不是壹個合資公司更名的案例。2020年商用車股比放開。今年早些時候,四川南駿汽車集團與現代汽車集團合資的四川現代汽車有限公司被外方完全收購,成為外商獨資企業。目前公司已更名為現代商用車(中國)有限公司。
相比之下,由於主營業務為乘用車,華晨寶馬早早確認將調整股比結構,但受股比開放過渡期的限制,要到2022年才能完成股比調整。同樣,時不時傳出股比調整消息的北京奔馳也要再煎熬兩年。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放入江淮大眾合資項目的江淮汽車也是如此。公告發布後,JAC錄得兩個漲停板。說明資本市場普遍看好大眾控股後的合資項目發展前景,即使江淮在這個項目中的股比只有25%,也能帶來新的業績增長。只是有句話叫“漲不可怕,缺了誰就尷尬”,失去控股權,被排除在子公司名下,其實也能記錄漲停。在為股價上漲歡欣鼓舞的同時,我覺得江淮有些惡趣味。
從另壹個角度來看,合資公司部分是“市場換技術”理念的產物,每個人對其優劣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和國外有實力的壹方合作,不考慮技術進步就分利潤的品牌確實存在。股比限制開放後,弱勢品牌的逐漸撤退不僅會出現在自主品牌陣營的正常新陳代謝中,還會出現在母公司與合資公司之間的股比變化中。
在玩得開心的同時,中國的汽車行業也需要警惕。越來越多的跨國汽車公司必然會獲得合資企業的控制權。面對新四化的浪潮,他們將以更加靈活和積極的姿態完成在中國市場的布局。如何保住話語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或者探索其他形式的合資合作,並利用它在新時代占據更好的位置,需要自主品牌更多的思考。
文/秦誌聰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