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決策關系到利益的多少,很刺激。哪裏有刺激,哪裏就有風險。這就像壹艘想要穿越海洋的船。它航行得越遠,收獲就越大,經歷的風浪就越大。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前東芝電氣公司總經理石廣福說:“風險和收益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如果風險小,很多人會追求這個機會,所以收益不會很大。如果風險高,很多人會望而卻步,所以能得到的收益會更大。從這個意義上說,有風險才有收益。可以說,利息是對人們所承擔的風險的相應補償。”確實如此。越是想壹舉做出效果很大的決定,所謂的風險就越大。
舉世聞名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曾經是壹個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窮小子。但是他冒險的決定將他的事業推向了頂峰。1929世界經濟危機將阿根廷經濟推向深淵: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各行各業蕭條。海運也難逃厄運。奧納西斯得知加拿大鐵路公司將拍賣該行業以渡過危機。其中6艘貨船,在2010年前價值20000美元,現在每艘只拍賣20000美元。他很快去了加拿大洽談業務。他不同尋常的行為讓他的同齡人目瞪口呆。當時航運業空前蕭條,1931年的貨運量只有1928年的35%。有經驗的貨主都不敢回避,但奧納西斯在這種情況下投資海運,無異於把錢白白扔進大海。很多人勸他,也有人認為他瘋了。奧納西斯認為,經濟的復雜性和高漲最終會取代當前的蕭條。如果能趁機買下這些船,肯定能賺到可觀的利潤。在這種信念的指引下,奧納西斯冒著身無分文的風險買下了那些船。果然不出他所料,神奇的機會終於來了。經濟危機後,航運業的恢復和振興在所有行業中排名第壹,奧納西斯從加拿大購買的那些船壹夜之間價值飆升。他成了海上霸主,資產翻了幾百倍。1945年進入希臘航運巨頭行列,成為壹代船王。他的成功在於他敢於冒險,以及他的勇氣和知識。
“我在‘葬禮’的時候買了公司,在‘婚禮’的時候賣了。這是我的決定。”這是我們下面要提到的壹個著名企業家的管理。這是什麽意思?
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壹般來說,決策的可能收益與決策所承擔的風險成正比。所以在決策時,要認真、仔細、科學地權衡收益和風險。當然是最理想的選擇,收益大,沒有風險,但很遺憾,現實經濟活動中沒有這樣的選擇。當然,雖然收益很大,但是風險更大,超過了主客觀條件的允許和承受範圍,這種決定是不夠的。風險小,但收益也小,同樣不是壹個好的決策。收益大,風險大,估計這個風險在主客觀條件允許的範圍內,是壹個有價值的決策。
1982年是美國鋼鐵工業嚴重衰退的壹年,產量比1981下降了40%以上。1982前9個月,美國七大鋼鐵公司的虧損總額高達654380.2億美元,約為全年的654380.6億美元。世界第七大鋼鐵公司伯利恒鋼鐵公司因虧損嚴重,不得不在年底宣布永久關閉兩家分公司,導致近萬名工人失業。壹場比伯利恒鋼鐵公司更嚴重的災難降臨在美國鋼鐵公司排名11的壹條輝鋼鐵廠身上。壹條輝鋼鐵廠在盡壹切努力挽救失敗後,於6月1982和6月10制定了宣布關閉的計劃。就在鋼鐵廠即將倒閉,4萬工人面臨失業的時候,在芝加哥發了大財的譚中英買下了鋼鐵廠。
譚中英在1964建立了自己的第壹家鋼鐵公司後,又陸續收購了多家破產公司,事業發展迅速。到1981,他在美國已經擁有大大小小20多家企業。他做生意的方式是在葬禮上買下公司,在婚禮上賣掉。這是他的決定。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他花了很多錢買了壹個有垂死病人的垂死工廠。還有人把他駭人聽聞的行為稱為“冒險賭博”。譚中英平時工作很努力,不接受新聞界的采訪。人們對他知之甚少。但無論如何,譚仲英就是通過這種“冒險”的方式,從壹個推銷員發展成為資產超過6543.8+0億美元的企業家。這就是他“冒險”的代價和回報。
當今世界的每個企業家都必須面對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說,競爭就是風險,管理就是風險。決定投產有風險,決定轉產也有風險。進貨和賣貨都有風險。在現實經濟活動中,沒有不冒風險的生意。相關數據顯示,新產品創新的成功率壹般只有30%左右,而這30%指的是被用戶接受並因此值得為企業承擔風險和盈利的新產品。
那麽,作為決策者,如何處理風險和收益的關系呢?
1.敢做“積極反應型”
在日本商界,人們把有勇氣、有見識的人稱為“積極反應”。“積極反應”的人堅定不移,百折不撓。他們就像壹個強大的“反應”裝置,把命運中遇到的所有“負數”都變成“正數”,變成前進的動力。這種人敢於冒險,經得起逆境的磨難和挫折。企業家應該具備的就是這種可貴的精神,把錯誤變成對正確的啟示,把失敗變成通往勝利的橋梁。
如果妳想成為壹名優秀的企業家,請記住這樣壹句名言:如果妳壹味追求完美,妳就會錯過機會。即使妳有100%的機會,但妳環顧四周,也只能得到50分。哪怕是60分的機會,如果妳果斷行動,大膽決策,也有可能得到80分的結果。
2.準備更多的“提示”
在承擔巨大風險的情況下,即使創業者做出的決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看似萬無壹失,但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壹些偶然的、隨機的影響因素是很難預測和避免的。所以不要搞“壹炮生意”,要多準備幾個預案,以防意外和突發事件。舉世聞名的阿波羅登月飛行,全程有13次調整修正的機會。壹旦出現故障,可以采用其他方案。
在西方,人們把只有壹個“方案”的決策稱為“霍布森選擇”。這裏有個典故。1631年,英國劍橋有個叫霍布森的商人。他賣馬時說,顧客可以隨意挑選,但只允許靠近門的那匹。這樣,他提前規定的前提條件,其實等於不讓選。
3.善於扭轉局面
如果壹個企業家只是抱著試壹試的想法做出壹個冒險的決定,他十有八九會失敗。孤註壹擲,鋌而走險等行動,雖然有很大的風險,但作為壹方,壹定要抱有壹點希望,付出很大的努力。即使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也要把損失降到最低。
采取冒險行動壹般有三種情況:壹是已知因素;另壹種是可以從已知因素推斷出的未知因素;另壹個是缺乏已知條件無法掌握的未知因素。面對這種情況,為了獲得最大的成功保險系數,比較可行的辦法是采用“蘭德法”。蘭德是Boralloyd的創始人,他的公司年銷售額達20億美元。他認為,無論是負責分銷的經理的直覺,還是公眾的最初反應,都不是衡量產品價值的可靠標準。在許多情況下,判斷壹個東西是否值得研究的最好方法是生產它,把它放到市場上,等幾年,然後判斷它是否值得研究。
如果風險不在,收益從何而來?決策來源於風險。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說:“企業家能夠預見新的投資領域或新的盈利機會,敢於承擔風險,敢於投資,從而尋求額外的收益。企業家不是投機者,而是勇於創新、敢於冒險、註重積累的開拓性人才。”
可見“冒險”離不開企業家,因為“企業家”壹詞的本義包含了風險,企業家不創新就無法獲得利潤,因為創新的世界必然是壹個未知的世界,而未知必然會帶來壹些不確定性,這就意味著風險。現實往往是這樣的:利潤大,風險大。對於壹個創業者來說,不經歷壹點點冒險,是無法成就大事的。只有在這種充滿挑戰的管理中,企業家才能展現英雄本色。在真正的創業者眼裏,冒險是最新鮮的刺激。從決定創業到產品升級。
人員調動是壹種風險,它在風險中為企業註入新的活力。當然,冒險不是賭博。美國企業家、管理學博士蘭斯登說:“冒險是廉價的算計,而不是膽大妄為。”
努力生存,但千萬不要冒險。
壹提到決策這個詞,我們身邊很多剛發了橫財的人都咧著嘴笑:“什麽決策,這麽神秘,難道只是運氣嗎?”運氣好的話掉下去能抱個金元寶,運氣不好的話喝口水。“於是,很多人認為決策結果的好壞,根本就是壹件不清楚的事情,關鍵看運氣;運氣好的話,妳的決定可能會帶來很多錢;如果妳運氣不好,妳的決定可能會失敗。所以有些人總是不惜犧牲自己的鮮血,到處搞關系,走下去,求神拜菩薩,為自己謀取好運。其實這是很可笑的。是運氣帶來的,最後是運氣帶走的。”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有運氣這種東西嗎?不僅有,而且必須有。但畢竟只有在妳決定做什麽的時候才能給妳帶來收益。
做任何事情都有風險,做決策也不例外,但這不是彩票。能不能贏,還得聽天由命。公司的決策是由人制定和執行的,而不是上帝。凡事講運氣,就是低估自己的決策能力。任何壹個以決策為契機的管理者,其自身的能力和素養可想而知,更不用說分析了。恐怕連壹點復雜的加減乘除都會讓他“摸不著頭腦”!
另壹方面,即使做決定是壹個賭註,那麽至少妳得是壹個有壹點賭博技巧的賭徒,或者至少妳可以下壹個大贏小輸的賭註。這裏有壹個例子:
南方有壹家經營橡膠制品的公司。為了讓自己的產品快速上市,營銷總監認為,為了快速推廣企業的產品,占領市場,必須先在壹些風水好的地方推廣,這樣才能發大財。沒想到,事實恰恰和他們說的相反,因為這個營銷策略缺乏科學依據,只是壹個機會。機會營銷不能長久,這是事實,不需要論證。很快,企業領導換掉了營銷總監,換上了壹個敢於大膽決策、懂得管理的年輕人。他立即做出包括廣告、促銷和反饋在內的營銷決策。結果在不到1年的時間裏,他為企業創造了上千萬元的利潤。
也就是說,決策是企業領導者的責任感和勇氣的表現——勇敢的人去死,膽小的人餓死。如果妳對企業沒有責任感或者不敢做決定,那麽任何決定都是可有可無的。碰運氣也許能讓壹個決定成功,但不能保證下壹次就壹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