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question/19904068/答案/14818473。
來源:知乎。
版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理論上講,保險交易最需要誠信,因為對信任的需求來自於承諾與履行承諾的時間差。履行滯後於承諾的時間越長,這種交易就越需要信任,而長期壽險業務很可能是承諾與履行時間差最長的交易,因此也是最需要信任的交易。
中國人不信任保險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
常見原因(任何領域都存在)和具體原因(保險領域的具體問題),我們分別來看壹下。
共同原因是指任何領域不誠信的共同原因。眾所周知,當今中國造假盛行,不講究誠信的行業和企業太多了:餐館有地溝油,奶粉有三聚氰胺,茶油添加劑安全造假,狂犬疫苗造假,航空公司飛行員飛行資質造假,房地產公司賣的房子誇大建築面積。唐駿甚至公開宣揚“能騙過所有人就是成功”。
幾年前,我和壹個臺灣人討論過類似的問題。臺灣省人說:“臺灣省的情況好多了。我認為文革破壞了大陸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機制,破壞了人們的價值觀。”那時候我沒有太多經驗。後來我看了很多分析信任的著作(最好的是鄭也夫教授寫的《論信任》),發現上面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計劃經濟和國有單位的體制,消滅了壹切眾生之間的自願結合和互惠交易,加上不斷的勾心鬥角,陌生人之間的信任被壹掃而空。文革開始後,通過揭發批判鼓勵了思想鬥爭,被揭發的問題自然是熟人。於是,熟人之間,包括老師、學生、親戚之間的鬥爭開始了,孩子和父母不得不劃清政治界限,最親近的家庭已經分裂,大規模的“殺熟人”運動導致了熟人之間信任的崩潰,也就是說,人類最基本、最原始的熟人之間的信任也崩潰了。中國人做壞事的心理障礙(或道德底線)被壹壹清除。
限於篇幅,共同原因不多討論,國內大家深有體會。
具體原因可以分為以下七點,基本涉及到ls成員的解釋:
1)企業發展急躁
保險公司正瘋狂地與過去、國際社會和銀行進行比較。為此,公司向基層銷售單位攤派巨大的銷售任務,基層壓力很大。為了保住飯碗,他們只能全力執行公司上層的規模發展戰略,無暇顧及客戶感受。規模是第壹位,誠信是第n位。於是,沈迷於規模的保險公司對待誠信就像沈迷於GDP的地方政府對待環保壹樣:“哈哈,畫在紙上,掛在墻上。”
2)保險產品自然讓保險公司很難體現誠信。
保險承保的大多是小概率事件,這就意味著對於客戶來說,成本(保險費)是必須要花的,而收益(保險費)卻很少見到。長期壽險產品更是如此,這是長期的成本,也是更長期的收益。而且,對於長期壽險產品,人們不需要再次購買。所以,總體來說,壽險多是“壹次性交易”而非“重復交易”,總是沒有收益,這就使得通過重復交易建立信任的方式失效,但重復交易是市場經濟下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
3)保險銷售令人望而生畏。
金融行業有句老話“銀行躺著吃,證券坐著吃,保險跑著吃”。保險行業有句老話:“保險是賣的,不是買的”。跑步吃飯就是主動。這個客戶不願意買,下壹個客戶也不壹定。還不如抓住這個不放,壹直追求到對方屈服。被追的客戶會想,既然東西好,為什麽還要追著我賣?既然他們追著我賣,那肯定不是好東西。他們不能說自己是傳銷,是騙子。古語有雲“酒香不怕巷子深”!不幸的是,保險產品只是幾張薄紙,沒有味道。
我經常想,這麽多企業和行業都在欺騙客戶,欺騙的程度不亞於保險行業。為什麽他們的形象似乎遠遠好於保險行業?和很多人交流後,得到的答案大概是:其他行業賣的大多是必需品和能讓人“舒服、牛逼、刺激”的商品或服務。主動送上門被宰只能怪自己!保險不壹樣。保險只是在銷售人員的勸說、威脅、利誘(以危相威脅,以利相放縱)、送禮吃飯、尊官貴人的情況下才勉強購買的。有些人壹生中從未如此“受尊重”。如果事後覺得被騙了,會覺得自己剛剛被前所未有地捧在天上,然後壹眨眼就被無情地扔進了地獄。差距真的太大了,那是絕對的。
4)新事物總是難以接受。
壽險業真正發展起來還不到20年。由於保險產品的復雜性和必要性,人們對保險仍然知之甚少,即使是買了保險的人。的確,對於普通人來說,即使經過艱苦認真的研究,也很難理解政策條款的含義,更不用說充滿不確定性的演示表了。就算買了保險,人家也沒興趣研究。如上所述,熟悉導致信任,不熟悉自然不信任。由此看來,不信任大概會持續很長時間。
5)急功近利的銷售
就像中國的政府,中國的絕大多數企業,絕大多數人壹樣,保險營銷員急功近利,因為只有傭金收入,所以更加嚴重。為了推銷保單,誇大保單責任和保單收益,不提及或少提及可能對客戶產生負面影響的信息。為了賣保單,片面迎合客戶的心理,把保險說成是存款,除此之外,還有保障。事後客戶退保,發現自己存了很多年,卻拿不回本金!騙子的聲音不絕於耳。
-
給郭教授補充壹點:保險營銷員遇襲不完全是人為因素,整個個險營銷體系的設計和約束是有問題的。這個問題保監會、保險公司、銷售人員、客戶都看到了,但是完美的解決方案還沒有出現。所以單方面指責銷售人員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
6)服務不到位
壹個高端客戶(某商會副會長)告訴我,買了保險之後,保險公司會發壹些資料(分紅通知等)。)每年都有,而且我從來不看。希望保險業務員能定期給自己講解保單情況和分紅情況。但是買了壹兩年保險,原來的業務員不見了,保險公司好像也不見了,對保險公司越來越失望。很明顯,孤兒險保單和服務不到位是由於營銷員的高流失率和三年或五年的傭金制度,導致客戶對保險公司的不信任。
7)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
能夠破壞信任的負面事件,如誤導事件、理賠糾紛、遠低於預期的分紅(預期很可能由出售時的聲明決定)、對退保的不滿等,只要發生就會引起關註。而保險公司大量正常理賠事件、客戶回訪等正面事件的數量並不會引起人們的關註。另外,人類的心理有壹個特點:總是認為壞消息的來源比好消息的來源更可靠,這就進壹步破壞了信任。
早上剛上班,打開搜狐或者新浪網站,倒壹杯水,舒舒服服的瀏覽壹天的新聞事件。妳發現基本上都是壞消息。除了黨報,大部分媒體總是願意為大家提供各種壞消息,而不是七點央視壹個節目的後十分鐘(前十分鐘:領導很忙;中間十分鐘:全國人民都很高興;十分鐘後: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媒體知道這樣可以吸引眼球。媒體也要吃飯嗎?所以,現代網絡讓壞名聲傳播得更容易、更快、更遠。